龙门山前缘的芦山地震与逆冲-滑脱褶皱作用

被引:29
作者
李勇 [1 ]
周荣军 [2 ]
赵国华 [1 ]
苏德辰 [3 ]
闫亮 [1 ]
颜照坤 [1 ]
云锟 [1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逆冲作用; 滑脱作用; 推覆作用; 大邑断裂; 断层模式;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龙门山式构造以推覆作用和滑脱作用为主要特征,近5年来地震活动性显著,在2008年和2013年分别发生了汶川(Ms 8.0)地震和芦山(Ms 7.0)地震。根据已公开发布的芦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破裂过程、地震烈度、地表变形特征、余震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次对龙门山南段活动断裂和芦山地震构造变形与地表响应的野外实地调查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作者将龙门山南段和前缘地区划分为龙门山冲断带和前缘扩展变形带2个构造变形带,对比了它们在构造变形样式、活动断裂、历史地震的差异性,提出了以推覆-滑脱岩片为特点的龙门山冲断带地震构造模式和以逆冲断层-滑脱褶皱为特点的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地震构造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的逆冲-滑脱作用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模式与成因机制,认为芦山地震形成于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的逆断层-滑脱褶皱带,其发震断裂为大邑断层,该断层倾向北西,呈铲状向下并汇交于滑脱面。该滑脱面就是芦山地震的震源层。
引用
收藏
页码:353 / 36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 [J].
徐锡伟 ;
陈桂华 ;
于贵华 ;
程佳 ;
谭锡斌 ;
朱艾斓 ;
闻学泽 .
地学前缘, 2013, 20 (03) :11-20
[2]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J].
王卫民 ;
郝金来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12-1417
[3]   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 [J].
李勇 ;
黄润秋 ;
周荣军 ;
Alexander LDENSMORE ;
Michael AELLIS ;
闫亮 ;
董顺利 ;
Nicholas RICHARDSON ;
张毅 ;
何玉林 ;
陈浩 ;
乔宝成 ;
马博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3-18
[4]   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与逆冲-走滑作用 [J].
李勇 ;
周荣军 ;
董顺利 ;
张毅 ;
何玉林 ;
陈浩 ;
闫亮 ;
乔宝成 ;
马博琳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04-413
[5]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 [J].
周荣军 ;
李勇 ;
Alexander L Densmore ;
Michael A Ellis ;
何玉林 ;
王凤林 ;
黎小刚 .
矿物岩石, 2006, (02) :40-51
[6]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 [J].
李勇 ;
孙爱珍 .
地层学杂志, 2000, (03) :201-206
[7]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证据 [J].
杨晓平 ;
蒋溥 ;
宋方敏 ;
梁小华 ;
陈献程 ;
邓忠文 .
地震地质, 1999, (04) :341-345
[8]   试论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沉积响应─—以成都盆地为例 [J].
李勇,曾允孚 .
矿物岩石, 1994, (01) :58-66
[9]  
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动力学过程与地质响应[M]. 地质出版社 , 李勇等,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