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MDI和EMD模型的中国玉米产量变化及其波动性研究

被引:7
作者
李艳梅 [1 ,2 ]
陈秧分 [3 ]
刘玉 [1 ,4 ]
高秉博 [1 ,4 ]
机构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4]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玉米产量; 变化趋势; 波动特征; LMDI模型; 经验模态分解模型;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15.103
中图分类号
F326.11 [粮食作物];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经验模态分解模型(EMD)和方差分解模型(VDM),系统分析1978—2012年中国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结果表明,35年间玉米产量增加1.50×108 t,东北区和黄淮海区的玉米生产优势进一步凸显;玉米播种面积效应和玉米单产效应分别为0.79×108和0.71×108 t,播种面积是中国玉米产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因素。玉米产量以趋势增长为主,且存在3年左右的准周期波动,玉米单产波动是准3年周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八大粮食产区看,黄淮海区玉米产量的波动量最大,其次为东北区和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区、东北区和黄土高原区自身的产量波动及其相互间的正向联动作用是中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黄淮海区和东北区的玉米产量波动量大且变化剧烈,应重点关注这两个区的玉米生产。
引用
收藏
页码:946 / 95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基于LMDI的粮食生产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J].
刘玉 ;
潘瑜春 ;
任旭红 ;
唐秀美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0 (05) :887-894
[2]   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及其耕地利用效应 [J].
金涛 .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 (06) :911-919
[3]   1961—2010年潜在干旱对我国夏玉米产量影响的模拟分析 [J].
曹阳 ;
杨婕 ;
熊伟 ;
武永峰 ;
冯灵芝 ;
杨晓光 .
生态学报, 2014, 34 (02) :421-429
[4]   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析 [J].
刘忠 ;
黄峰 ;
李保国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23) :1-8
[6]   我国玉米自然灾害风险区识别研究 [J].
赵俊晔 ;
张峭 .
自然灾害学报, 2013, 22 (01) :29-37
[7]   近3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J].
徐志宇 ;
宋振伟 ;
邓艾兴 ;
陈武梅 ;
陈阜 ;
张卫建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6 (01) :79-86
[8]   河南省玉米生产循环波动分析 [J].
卫荣 ;
张江涛 ;
张云博 ;
贠鸿琬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6 (04) :463-468
[9]   玉米论略 [J].
韩长赋 .
农业经济问题, 2012, 33 (06) :4-9+110
[10]  
Source Separation of Diesel Engine Vibratio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J]. DU Xianfeng,LI Zhijun,BI Fengrong*,ZHANG Junhong,WANG Xia,and SHAO K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gine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