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环流型及动力气候模式解释应用

被引:18
作者
丁婷
陈丽娟
机构
[1] 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夏季降水; 气候模式; 线性回归; 解释应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基于1991 2010年东北地区91站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报模式(BCCDERF2.0)共20年回报资料,分析了夏季各月影响东北降水的环流型,检验了BCCDERF2.0对东北各月降水和主要环流系统的预测能力,并建立了东北地区降水的解释应用预测模型。诊断分析显示,东北地区6月降水异常主要受东北冷涡和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的影响,7月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的影响,而8月主要受西太副高和东北冷涡的影响;模式性能分析显示,BCCDERF2.0模式对东北南部的个别站点降水趋势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对6月偏南风、7月西太副高、8月西太副高和东北冷涡的预测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提取影响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关键环流区的高技巧预测信息,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交叉检验显示提高了对8月的降水预测技巧,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BCCDERF2.0直接输出的20年回报夏季各月东北降水效果好于同期国家气候中心业务发布预报,而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技巧环流信息建立的东北降水回归预测模型交叉检验效果高于模式直接输出降水预报。因此,基于诊断分析和BCCDERF2.0模式超前预报时间为10天的高技巧环流信息解释降水,可以明显提高东北夏季月尺度降水的预测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119 / 113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4 条
[1]   东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特征及环流变化 [J].
丁婷 ;
陈丽娟 ;
崔大海 .
高原气象, 2015, 34 (01) :220-229
[2]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进展——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J].
吴统文 ;
宋连春 ;
李伟平 ;
王在志 ;
张华 ;
辛晓歌 ;
张艳武 ;
张莉 ;
李江龙 ;
吴方华 ;
刘一鸣 ;
张芳 ;
史学丽 ;
储敏 ;
张洁 ;
房永杰 ;
汪方 ;
路屹雄 ;
刘向文 ;
魏敏 ;
刘茜霞 ;
周文艳 ;
董敏 ;
赵其庚 ;
季劲钧 ;
Laurent Li ;
周明煜 .
气象学报, 2014, 72 (01) :12-29
[3]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和等级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J].
李邦东 ;
周旭 ;
赵中军 ;
汪结华 ;
王式功 ;
尚可政 ;
李沛 .
高原气象, 2013, 32 (05) :1414-1424
[4]   夏半年西太副高位置与东亚季风雨带(区)的气候联系 [J].
俞亚勋 ;
王式功 ;
钱正安 ;
宋敏红 ;
王安宇 .
高原气象, 2013, 32 (05) :1510-1525
[5]   国家气候中心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业务化进展 [J].
吴统文 ;
宋连春 ;
刘向文 ;
李巧萍 ;
梁潇云 ;
程彦杰 ;
周巍 ;
聂肃平 ;
张莉 ;
颉卫华 ;
房永杰 ;
张艳武 ;
路屹雄 ;
储敏 ;
李江龙 .
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 (05) :533-543
[6]   东亚-太平洋地区环流场和热力场由冬向夏转换的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J].
池艳珍 ;
刘丹妮 ;
何金海 ;
祁莉 .
高原气象, 2013, 32 (04) :983-992
[7]   近50年华北区8月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翟颖佳 ;
李耀辉 ;
施春华 .
高原气象, 2013, 32 (03) :787-797
[8]   一次冷涡发展阶段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J].
钟水新 ;
王东海 ;
张人禾 ;
刘英 .
高原气象, 2013, (02) :2435-2445
[9]   中国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研究进展 [J].
李栋梁 ;
邵鹏程 ;
王慧 ;
陈练 .
高原气象 , 2013, (01) :305-314
[10]   BCCCSM1.0模式对20世纪降水及其变率的模拟 [J].
董敏 ;
吴统文 ;
王在志 ;
辛晓歌 ;
张芳 .
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 (01)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