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太平洋地区环流场和热力场由冬向夏转换的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6
作者
池艳珍 [1 ,2 ]
刘丹妮 [1 ,3 ]
何金海 [1 ]
祁莉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福建省气候中心
[3]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
关键词
热力场; 环流场; 季节变化;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青藏高原逐日视热源资料,分析了东亚-太平洋地区对流层热力场和环流场的季节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太平洋热力场上呈现出冬、夏半年反向的特征,冬半年热力格局为"西冷东暖",夏半年则转为"西暖东冷",冬半年向夏半年的过渡发生在3月底4月初,相应地,我国东部上空视热源也从冷却转为加热。热力场季节转换的同时,对流层各层环流形势也发生了调整:低层大陆冷高压减弱、东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西伸,形成东亚-西太平洋35°N以南一致的南风区;中层西风带发生了长波调整,由冬季"三槽型"向夏季"四槽型"过渡,西风急流减弱、北移;高层反气旋中心更替,我国上空偏南风由偏北风替代。环流的演变自低层向高层推进,下垫面感热加热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低层环流的调整以及上升运动的发展,与上升运动相伴的凝结潜热释放则增强了东亚上空的热源,进一步加强了"西暖东冷"的热力格局,从而推进中高层环流的演变。环流调整的时间与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建立的时间一致,因此,由热力场季节变化引起的对流层环流形势的调整可看成是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环流型的建立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983 / 99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近30年青藏高原中东部大气热源变化趋势:观测与再分析资料对比 [J].
王美蓉 ;
周顺武 ;
段安民 .
科学通报 , 2012, (Z1) :178-188
[2]   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制 [J].
刘伯奇 ;
何金海 ;
王黎娟 .
大气科学, 2009, 33 (06) :1319-1332
[3]   晚春初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撤过程的气候学特征 [J].
李建平 ;
朱建磊 .
气象学报, 2008, 66 (06) :926-939
[4]   中国东部—西太平洋副热带季风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J].
赵平 ;
周秀骥 ;
陈隆勋 ;
何金海 .
气象学报, 2008, 66 (06) :940-954
[5]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若干问题的讨论 [J].
何金海 ;
赵平 ;
祝从文 ;
张人禾 ;
汤绪 ;
陈隆勋 ;
周秀骥 .
气象学报, 2008, (05) :683-696
[6]   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大气环流和季风降水 [J].
赵平 ;
陈军明 ;
肖栋 ;
南素兰 ;
邹燕 ;
周波涛 .
气象学报, 2008, (05) :716-729
[7]   海陆分布对海气相互作用的调控和副热带高压的形成 [J].
吴国雄 ;
刘屹岷 ;
宇婧婧 ;
竺夏英 ;
任荣彩 .
大气科学, 2008, (04) :720-740
[8]   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转换与东亚副热带季风环流 [J].
祁莉 ;
何金海 ;
张祖强 ;
宋金暖 .
科学通报, 2007, (24) :2895-2899
[9]   7月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空间型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和降水的相关研究 [J].
段安民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03, (04) :447-456
[10]   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 [J].
陈隆勋 ;
李薇 ;
赵平 ;
陶诗言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04) :3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