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初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撤过程的气候学特征

被引:17
作者
李建平 [1 ]
朱建磊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南撤过程; 夏季风; 副高脊轴; 气温经向梯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6 [天气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79—2006年多年平均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和逐候CAMP降水资料,从气候学角度探讨了晚春初夏季节转换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脊线位置变化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发现晚春初夏时期西太平洋副高在向北移动过程中存在一次显著的南撤过程,之后西太平洋副高发生第一次北跳,南撤主要发生在对流层高层和低层,南撤生命期可达2周,且高层的南撤过程结束时间比低层的南撤过程开始时间早约1旬,这为预测低层副高南撤及其第一次北跳提供了有意义的前期信号。低层西太平洋副高南撤的同时伴随着一次显著东退过程。在低层副高南撤结束后(约5月底),由于气温经向梯度的变化使副高脊轴倾斜发生反转。晚春初夏的西太平洋副高南撤过程与亚州夏季风爆发、强对流活动和降雨带的移动变化关系密切。在对流层高层西太平洋副高南撤过程的中后期(约4月底),夏季风在安达曼海和临近孟加拉湾爆发。在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副高南撤过程开始后,南海夏季风开始爆发(5月14—15日);南撤过程结束后(6月初),印度夏季风爆发;在副高脊线返回日后(6月中),东亚夏季风爆发。西太平洋副高南撤过程不同阶段的建立时间为预知亚洲不同地区夏季风的爆发时间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此外,在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南北两侧存在两支强的雨带,与副高主体控制的少雨带构成一个典型的"湿干湿"三明治雨型,这个雨型的变化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移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926 / 939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副高脊面反转与亚洲夏季风爆发可预测性分析 [J].
毛江玉 ;
段安民 ;
刘屹岷 ;
吴国雄 .
科学通报 , 2003, (S2) :55-59
[2]   副热带高压研究回顾及对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J].
刘屹岷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00, (04) :500-512
[3]   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动的三维结构特征 [J].
宋振鑫 ;
张培群 ;
丑纪范 ;
徐明 .
气象学报, 2001, (04) :472-479
[4]   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活动 [J].
陶诗言 ;
张庆云 ;
张顺利 .
气象学报, 2001, (06) :747-758
[5]  
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Ⅰ:副热带高压结构的气候学特征[J]. 毛江玉,吴国雄,刘屹岷.气象学报. 2002(04)
[6]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及其对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 [J].
占瑞芬 ;
李建平 ;
何金海 .
气象学报, 2004, (03) :294-307
[7]   春夏季节转换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移与大尺度环流和温度场变化关系 [J].
祝从文 ;
陈隆勋 ;
何金海 .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05) :493-504
[8]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统计特征 [J].
占瑞芬 ;
李建平 ;
何金海 .
科学通报, 2005, (18) :96-100
[9]   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可能成因的动力诊断分析 [J].
祁莉 ;
张祖强 ;
何金海 ;
管兆勇 ;
王黎娟 .
大气科学, 2008, (02) :395-404
[10]  
热力强迫下大气平衡态的突变与季节变化、副高北跳[J]. 缪锦海,丁敏芳.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