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解释——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被引:17
作者
闫昊生
孙久文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新经济地理学; 环境外部性;
D O I
10.13502/j.cnki.issn1000-7636.2018.01.006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实践层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因而进行理论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内,构建了包含环境外部性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产业分布会先由分散状态转变为聚集状态,再由聚集状态转变成分散状态,高效率企业具有更强的流动能力;环境污染是一种分散力,会阻碍聚集的出现,降低聚集程度;污染的空间溢出是一种聚集力,会增加聚集程度。本文又进一步将模型扩展为包含了区域差异的三区域模型,验证了模型结论的稳定性。本文理论模型的结论,为京津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解释,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1]  
环境政策差异与区域产业转移——一个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理论分析 .2 金祥荣,谭立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Plants self-selectio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regional productivity in Chile .2 Hisamitsu Saito,Munisamy Gopinath.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