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研究

被引:12
作者
张静 [1 ,2 ]
鲁春霞 [1 ]
谢高地 [1 ]
陈文辉 [1 ,2 ]
胡绪千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生态压力; 环境压力; 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 北京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2 [];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1204 ;
摘要
本文构建了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评价方法,对北京全市及各主体功能区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进行定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市2005-2010年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从32.2上升为33.4,生态与环境压力仍处于不断加大阶段,其中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和PM2.5排放对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上升的贡献较大。各主体功能区之间能源消耗的生态环境压力差异较大,生态与环境压力从核心区向外快速递减,2010年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为3 983.48,分别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2、91和1062倍,除生态涵养发展区外,其他三大功能区的生态压力均占生态与环境综合压力的90%以上,生态压力突出。此外,在2005-2010年期间,除生态涵养发展区能耗的生态与环境压力略有降低外。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能耗的生态与环境压力均呈现增大趋势,分别增大了25%,7%和22%。
引用
收藏
页码:1133 / 114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1996-2010年中国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研究 [J].
赵涛 ;
郑丹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 (08) :1-6
[2]   城市碳排放的评估方法——影响要素和过程研究 [J].
李宇 ;
王喆 ;
王菲 ;
董锁成 ;
李泽红 .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 (09) :1637-1648
[3]   京津冀地区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J].
郎建垒 ;
程水源 ;
韩力慧 ;
周颖 ;
刘宇婷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2, 38 (11) :1716-1723
[4]   城市群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以武汉城市群为例 [J].
蔺雪芹 ;
方创琳 .
地理研究, 2010, 29 (12) :2233-2242
[5]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与能源生态补偿的测度 [J].
薛晓娇 ;
李新春 .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01) :90-93
[6]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地理研究, 2010, 29 (09) :1639-1649
[7]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边限协整分析 [J].
王姗姗 ;
徐吉辉 ;
邱长溶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04) :69-73
[8]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 [J].
刘某承 ;
李文华 ;
谢高地 .
生态学杂志, 2010, 29 (03) :592-597
[9]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 [J].
李从欣 ;
李国柱 .
煤炭经济研究, 2009, (01) :37-38
[10]   中国能源消费与大气环境响应关系及节能减排对策 [J].
邵超峰 ;
张裕芬 ;
鞠美庭 ;
冯银厂 ;
刘伟 .
资源科学, 2008, (12) :1796-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