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种质资源数量分类研究

被引:18
作者
祁建民
李维明
林荔辉
郑云雨
林儒明
卢浩然
机构
[1] 福建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福建福州
[2] 福建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黄麻; 种质资源; 主成分; 数量分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3.40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估算了我国和东南亚等地区100份黄麻品种11个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主成分,以主成分欧氏距离为基础作系统聚类分析;以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向量作二维排序分类,结果表明: 1.前3个主成分分别为生产力因子(80.3%)、纤维强力因子(8.2%)、纤维支数因子(6.2%),其累计贡献率达94.74%。根据品种主成分表现,评选出681、梅峰4号、7110等8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 2.在D2=3.75水平上,100份品种系统聚类可分为2个大类群和5个相互距离较远的单一品种自成体系的类,结果与自然类型分组相近。 3.二维排序分类与系统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具有直观、简便等优点。 本文还对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二维排序分析进行了讨论和比较,认为在种质资源分类时,应包括较多的性状和足够大的样本容量,才能有较好的稳定性、可靠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87 / 59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红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和数量分类 [J].
粟建光 ;
邓丽卿 ;
俞世蓉 .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03) :50-57
[2]   江浙沪大麦品种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J].
莫惠栋 ;
顾世梁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87, (03) :28-38
[3]   花生数量性状遗传距离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J].
甘信民 ;
王在序 ;
顾淑嫒 ;
曹玉良 .
中国农业科学, 1985, (06) :27-31
[4]   关于水稻品种间遗传差异的研究 [J].
汤陵华 ;
沈锦骅 .
作物学报, 1985, (02) :73-80
[5]   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聚类分析 [J].
何国浩 ;
马育华 .
大豆科学, 1983, (04) :253-265
[6]   冬小麦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J].
毛盛贤 ;
刘来福 ;
黄远樟 ;
冯新芹 .
遗传, 1979, (05) :26-30
[7]  
IBMPC系列程序集.[M].郎奎健;唐守正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