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沙化程度草原地下生物量及其环境因素特征

被引:22
作者
金云翔
徐斌
杨秀春
李金亚
马海龙
高添
于海达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地下生物量; 草原沙化; 环境因素; 正蓝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为探讨草原沙化演替过程中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正蓝旗温性草原区为例,采用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沙化程度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土壤环境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地下生物量由土壤表层向深层急剧下降,总体呈"T"形分布,0~30cm土层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80%以上;随着草原沙化程度的加剧,地下生物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未沙化草地、轻度沙化草地、中度沙化草地、重度沙化草地的地下生物量平均密度分别为2 598.67,2 318.45,390.26,117.25g/m2。2)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0cm以下土壤温度基本保持稳定;沙化草地深层土壤含水量略高于表层含水量,未沙化草地土壤保水能力优于沙化草地。3)在草原沙化演替进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未沙化草地相比砂粒含量显著增加(P<0.05),沙化草地砂粒含量占90%以上;温性草原土壤pH值总体属于中性,各类型沙化草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均值较未沙化草地显著下降(P<0.05)。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31]   全球变化下的地下生态学:问题与展望 [J].
贺金生 ;
王政权 ;
方精云 .
科学通报, 2004, (13) :1226-1233
[32]   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的本质及其形成研究 [J].
安韶山 ;
常庆瑞 ;
刘京 ;
李壁成 .
生态学报, 2003, (01) :106-111
[33]   植物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J].
宇万太 ;
于永强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6) :927-932
[34]   荒漠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研究 [J].
孙武 ;
南忠仁 ;
李保生 ;
张勃 .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02) :160-163
[35]   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J].
王艳芬 ;
汪诗平 .
草地学报, 1999, (03) :198-203
[36]   荒漠化类型划分及其数量化评价体系 [J].
王君厚,孙司衡 .
干旱环境监测, 1996, (03) :129-137+190
[37]   土地沙漠化监测指标体系的探讨 [J].
董玉祥 ;
刘毅华 .
干旱环境监测, 1992, (03) :179-18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