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陆域生态红线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10
作者
燕守广 [1 ,2 ]
唐欢欢 [3 ]
曹学章 [2 ]
李海东 [2 ]
机构
[1]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2]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关键词
生态红线; 生态安全评价; PSR模型; 江苏省;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6.10.007
中图分类号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1402 ;
摘要
2013年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划定生态红线,明确了最为关键的生态保护区域,确保了生态安全的底线。文章以江苏省划定的陆域生态红线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组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结合GIS和遥感空间分析方法,对18个指标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再利用综合指数法对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全省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51.41分,其中状态层得分明显高于压力层和响应层,说明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的自然环境状态保存较好;13个省辖市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整体上处于较高等级,76.88%的生态红线区域达到安全和较安全状态,反映出全省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安全水平较高,但其中处于安全状态的比例较低,仅5.81%;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数均有一定差别,苏南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高、区域开发指数大,但在响应层面做得更好,其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安全水平整体上高于苏北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638 / 164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1]  
Discursive biases of th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framework DPSIR[J] . Land Use Policy . 2007 (1)
[12]  
Environmental response indicators for the industrial and energy sector in Flanders[J] . T. Van Gerven,C. Block,J. Geens,G. Cornelis,C. Vandecasteele.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2006 (10)
[13]  
Framing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moving from causal chains to causal networks[J] . David Niemeijer,Rudolf S. Groot.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 2008 (1)
[14]  
Threshold values for nature protection areas as indicators for bio-diversity—a regional evaluation of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sequences[J] . Sylvia Herrmann,Stefan Dabbert,Hans-Georg Schwarz-von Raumer.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 2003 (1)
[15]   吉林省西部生态安全评价 [J].
李晓燕 ;
王宗明 ;
张树文 .
生态学杂志, 2007, (06) :954-960
[16]   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体系的再认识 [J].
王耕 ;
王利 ;
吴伟 .
生态学报, 2007, (04) :1627-1637
[17]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 [J].
刘红 ;
王慧 ;
张兴卫 .
生态学杂志, 2006, (01) :74-78
[18]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县级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J].
郭旭东 ;
邱扬 ;
连纲 ;
王静 .
地理科学, 2005, (05) :69-73
[19]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J].
崔胜辉 ;
洪华生 ;
黄云凤 ;
薛雄志 .
生态学报, 2005, (04) :861-868
[20]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J].
谢花林 ;
李波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5) :70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