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1 条
毒杂草型退化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的研究
被引:67
作者:
赵成章
樊胜岳
殷翠琴
贺学斌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甘肃省肃南县畜牧局甘肃兰州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甘肃兰州 ,甘肃肃南县
来源:
关键词:
毒杂草型退化草地;
植被群落结构;
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57 [];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在以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L.)侵入为主要特征的退化草地上,按狼毒盖度将草地划分为5个类组:Ⅰ类组(狼毒分盖度0~19%)、Ⅱ类组(狼毒分盖度20%~39%)、Ⅲ类组(狼毒分盖度40%~59%)、Ⅳ类组(狼毒分盖度60%~79%)、Ⅴ类组(狼毒分盖度80%~95%)。对各类组天然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的组成、作用及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针茅和扁穗冰草为优势种的山地草原,植被群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由于放牧强度的加大,改变了群落中植物间竞争格局,狼毒凭借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植物间的竞争能力,个体数量及其在群落中的作用加强。伴随着狼毒分盖度的增加,针茅和扁穗冰草的地上生物量、密度、盖度和重要值明显下降,狼毒的相对值呈上升趋势。草地植物群落的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狼毒生物量的增加呈现出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趋势,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植物群落主要种的优势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狼毒由伴生种成为优势种,天然草原退化成狼毒为优势种的植被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34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