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用量和密度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111
作者
徐新朋 [1 ]
周卫 [1 ]
梁国庆 [1 ]
孙静文 [1 ]
王秀斌 [1 ]
何萍 [1 ]
徐芳森 [2 ]
余喜初 [3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江西省红壤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 氮肥用量; 移栽密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4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高量化肥投入不仅不能使作物产量进一步增加,相反还会造成肥料资源的浪费并威胁到生态环境安全,同时导致肥料吸收利用率、农学效率等不断降低。为了明确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的相互作用,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施用量为主区,密度为副区,设4个施氮水平(N 0、135、180和225 kg/hm2,以N0、N135、N180和N225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104、27×104、33×104、39×104hole/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氮收获指数等指标。【结果】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增加移栽密度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的有效穗数、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在高施氮量下,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素吸收利用率(REN)、氮素偏生产力(PFPN)、氮素生理利用率(PEN)、氮素内在养分效率(IEN)和氮素收获指数(NHI)降低;氮素农学效率(AEN)则是先升高后降低,而产量并未增加。与其它处理组合相比,施氮量为180 kg/hm2和39×104hole/hm2密度的组合产量最高,早稻和晚稻分别为9823.0和11354.7 kg/hm2,此时早稻和晚稻的氮素吸收率分别为42.4%和47.5%。当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产量则不再增加,但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结论】合理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氮累积量,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建议在江西双季稻栽培中采用施氮量为N 180 kg/hm2,栽培密度39×104hole/hm2的组合。
引用
收藏
页码:763 / 77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太湖地区稻田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氨挥发特征研究 [J].
俞映倞 ;
薛利红 ;
杨林章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 (08) :1682-1689
[2]   氮肥不同用量对南四湖区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J].
赵庆雷 ;
吴修 ;
高洁 ;
陈博聪 ;
王瑜 ;
孙公臣 ;
马加清 .
山东农业科学, 2013, 45 (07) :78-82
[3]   施肥和密度对张杂谷5号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J].
杨艳君 ;
王宏富 ;
郭平毅 ;
王玉国 ;
原向阳 ;
邢国芳 ;
邵东红 ;
祁祥 ;
解丽丽 ;
聂萌恩 ;
郭俊 ;
宁娜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 (03) :566-576
[4]   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形态和力学机理 [J].
李国辉 ;
钟旭华 ;
田卡 ;
黄农荣 ;
潘俊峰 ;
何庭蕙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07) :1323-1334
[5]   氮素运筹对两个晚稻品种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的影响 [J].
仇少君 ;
赵士诚 ;
苗建国 ;
徐新朋 ;
孙刚 ;
易琼 ;
王淳 ;
张文学 ;
何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 (06) :1326-1335
[6]   实时实地氮素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易琼 ;
赵士诚 ;
张秀芝 ;
杨利 ;
熊桂云 ;
何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04) :777-785
[7]  
水稻冠层光截获、光能利用与产量的关系[J]. 汤亮,朱相成,曹梦莹,曹卫星,朱艳.应用生态学报. 2012(05)
[8]   不同施氮量下双季稻连作体系土壤氨挥发损失研究 [J].
王淳 ;
周卫 ;
李祖章 ;
刘秀梅 ;
孙刚 ;
夏文建 ;
王秀斌 ;
刘光荣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 (02) :349-358
[9]   不同品种和栽培条件下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传输特征 [J].
朱相成 ;
汤亮 ;
张文宇 ;
曹梦莹 ;
曹卫星 ;
朱艳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01) :34-43
[10]   机械插秧密度和氮肥运筹对两优1528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J].
程建平 ;
张再君 ;
赵锋 ;
汪光友 ;
杨如辉 ;
李家普 ;
王启均 .
杂交水稻, 2011, 26 (06) :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