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风险治理:基于“能力—理念—基础”的分析框架

被引:11
作者
钟开斌
机构
[1]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风险治理; 安全执政; 国家取向; 瓮安“6·28”事件;
D O 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9.04.017
中图分类号
D631.43 [公共秩序管理];
学科分类号
030603 ; 0838 ;
摘要
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主要有国家取向和社会取向两种路径。本文采取国家取向的研究路径,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从"孕育点"的社会环境到"生成点"的社会矛盾问题并最终发展到"爆发点"的人群聚集活动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能力—理念—基础"的分析框架,从面向群体性事件的过程管理、面向社会矛盾问题的源头治理、面向社会环境的系统调理三个维度,来研究群体性事件风险治理问题,强调群体性事件风险治理需要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实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相统一。对贵州瓮安"6·28"事件的案例研究,验证了"能力—理念—基础"分析框架的适用性与解释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15 / 12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风险交流还是利益协调:地方政府社会风险沟通特征研究——基于30起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多案例分析 [J].
詹承豫 ;
赵博然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9, (01) :1-9
[2]   “单位”对社会矛盾的结构性分解 [J].
田毅鹏 ;
张帆 .
学海, 2018, (03) :117-124
[3]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J].
夏锦文 .
江苏社会科学, 2018, (03) :53-62
[4]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回顾与反思 [J].
刘瑾 ;
刘伟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7, (05) :55-68+127
[5]   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中国新治理观 [J].
朱光磊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04) :27-39
[6]   “全球风险社会”治理:复杂性范式与中国参与 [J].
范如国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02) :65-83+206
[7]   人民民主:治国理政的核心政治价值指向 [J].
包心鉴 .
政治学研究, 2016, (05) :2-11
[8]   地方政府在社会抗争事件中的“摆平”策略 [J].
郁建兴 ;
黄飚 .
政治学研究, 2016, (02) :54-66+126
[9]   社会冲突、国家治理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演生 [J].
冯仕政 .
社会学研究, 2015, 30 (05) :63-89+243
[10]   基层维稳实践中的“规范化”形态与非正式治理——以信访专项救助资金的运作实践为例 [J].
马原 .
公共行政评论, 2014, 7 (06) :67-8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