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系统的研究──以辽西-辽北-松辽盆地南部为例

被引:12
作者
王东坡
许敏
薛林福
刘立
王德勤
机构
[1] 长春科技大学!吉林,长春,,长春科技大学!吉林,长春,,长春科技大学!吉林,长春,,长春科技大学!吉林,长春,,王氏有限公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关键词
盆地; 地球动力学; 系统; 岩石圈; 拆离带; 软流圈; 莫霍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与地球深部动力系统的演化过程有密切关系。地球深部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岩石圈、软流圈以及莫霍面。岩石圈的厚度、有效弹性厚度以及流变性决定了它对构造活动、热活动以及变形的响应,控制了拆离带的深度,影响了盆地的热结构,进而影响到盆地的结构类型。软流圈不仅对岩石圈底部产生熔蚀作用,使岩石圈变薄,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岩石圈的热学性质。莫霍面是一个动态的界面,从大的方面看,反映了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从小的方面看,指示了盆地的形成模式。在中国东北地区,从早、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早期形成众多的断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于松辽地区形成大型坳陷盆地。这些盆地沿松辽盆地-辽北-辽西一线呈有规律的排列,其含油气性由西北向东南由断陷含气坳陷含油,过渡为含气断陷不含油坳陷,到最后断陷中不含油气。油气的这种分布规律表面上看与盆地类型有关,实际上是受盆地深部地球动力系统的控制。主要体现在:(1)松辽盆地岩石圈厚度约50~60km,平均比辽西地区薄25km;岩石圈厚度越大拆离带的深度就越大;折离带深度越大,岩石圈的强度越大。由此可见,松辽盆地的岩石圈强度明显低于辽西地区,因此更易发生挠曲变形而形成坳陷盆地。(2)由于盆地的基底存在较大的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273 / 27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岩石圈流变性与沉积盆地以辽西-辽北-松辽盆地区为例 [J].
许敏 ;
薛林福 ;
王东坡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8, (04) :47-51
[2]   裂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含油气性 [J].
王骏 ;
王东坡 ;
刘立 ;
邵林海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7, (01) :52-58
[3]   大陆构造沉积学 [J].
王东坡,刘立,薛林福,高福红,王德勤 .
地球科学进展, 1995, (06) :61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