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南北地区光合有效辐射时空变化及突变特征

被引:8
作者
蒋冲 [1 ,2 ]
朱枫 [2 ]
杨陈 [2 ]
王飞 [1 ,3 ]
穆兴民 [1 ,3 ]
李锐 [1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关键词
光合有效辐射(PAR); 空间分布; 趋势; 突变点; 秦岭南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2 [大气辐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通过Angstrom方程和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各站点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并借助Spline空间插值、Pettitt突变点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手段对PAR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突变特征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秦岭南北地区PAR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在空间上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在季节分布上,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依次减小。②52年间,该地区年PAR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时间变化方面,春季PAR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余季节均呈下降趋势,夏季减小最快,其次为冬季,秋季最小。③该地区89%的站点年PAR存在突变,突变站点中的85%发生于1979-1983年间;夏季89%的站点发生突变,突变站点中的90%发生于1979-1983年间;冬季68%的站点发生突变,但突变时间同步性和一致性较差;春季和秋季突变现象不甚明显。④气候变化(风速下降)、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工业生产导致的气溶胶增多是导致PAR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火山爆发引发的气溶胶增加则是PAR波动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435 / 44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过去60年中国秦岭地区云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杜川利
    余兴
    李星敏
    王繁强
    彭燕
    董研
    董自鹏
    [J]. 高原气象, 2012, 31 (02) : 446 - 455
  • [2] 陕西秦岭南北旱涝灾害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宋春英
    延军平
    张立伟
    [J]. 干旱区研究, 2011, 28 (06) : 944 - 949
  • [3] 陕西秦岭南北年均气温及降水量带的移动
    张立伟
    延军平
    耿慧娟
    曹亚娟
    [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6) : 81 - 85
  • [4] 光合有效辐射(PAR)估算的研究进展
    董泰锋
    蒙继华
    吴炳方
    杜鑫
    钮立明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09) : 1125 - 1134
  • [5] 秦岭南北1951-2009年的气温与热量资源变化
    周旗
    卞娟娟
    郑景云
    [J]. 地理学报, 2011, 66 (09) : 1211 - 1218
  • [6] 近50年中国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
    朱旭东
    何洪林
    刘敏
    于贵瑞
    孙晓敏
    高彦华
    [J]. 地理学报, 2010, 65 (03) : 270 - 280
  • [7] 河南日照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贾金明
    吴建河
    徐巧真
    张明捷
    毛桂萍
    李汉浸
    刘平
    王春玲
    [J]. 气象科技 , 2007, (05) : 655 - 660
  • [8] 内蒙古草原光合有效辐射的计算方法
    白建辉
    王庚辰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06) : 15 - 18+34
  • [9] 基于MODIS的陆地植被光合过程参数反演研究
    夏朝宗
    熊利亚
    庄大方
    刘喜云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04) : 10 - 18+113
  • [10] 太湖地区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基本特征及其气候学计算
    张运林
    秦伯强
    [J]. 太阳能学报, 2002, (01) : 118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