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与QTL定位

被引:47
作者
张洁夫 [1 ]
戚存扣 [2 ]
浦惠明 [2 ]
陈松 [2 ]
陈锋 [2 ]
高建芹 [2 ]
陈新军 [2 ]
顾慧 [2 ]
傅寿仲 [2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油菜; 含油量; 遗传; QTLs;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4 [油菜籽(芸薹)];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甘蓝型油菜品系APL01(低含油量亲本)与M083(高含油量亲本)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F2)的含油量进行遗传分析,并以(APL01/M083)BC1F1为作图群体,利用251个分子标记,构建了由19个连锁群组成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经WinQTLCart 2.0对种子含油量进行QTL扫描。结果表明,该杂交组合种子含油量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38.37%47.16%,多基因遗传率为24.29%38.28%。共获得qOC1、qOC8、qOC10、qOC13-1和qOC13-2等5个与含油量相关的QTL,其中qOC1位于N1连锁群的m19e21cA0214Ra142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5.21%;qOC8位于N8连锁群的A0216Gb206m5e42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6.34%;qOC10位于N10连锁群的m15e48A0228Bb437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9.45%;qOC13-1位于N13连锁群的A0224Rb157A0301Gb399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18.12%;qOC13-2位于N13连锁群的A0226Ba377A0226Ba367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10.17%。5个QTL中qOC10和qOC13-2位点APL01对含油量的贡献为正值,qOC1、qOC8和qOC13-1位点M083的贡献为正值。qOC13-1效应值较大,属主效基因位点,其余4个QTL效应相对较小,可作为多基因位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495 / 150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构建与无花瓣性状QTL定位 [J].
张洁夫 ;
戚存扣 ;
栗根义 ;
浦惠明 ;
陈松 ;
陈新军 ;
高建芹 ;
陈锋 ;
顾慧 ;
傅寿仲 .
作物学报, 2007, (08) :1246-1254
[2]   近红外光谱法在测定油菜籽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中的应用 [J].
高建芹 ;
张洁夫 ;
浦惠明 ;
戚存扣 ;
傅寿仲 .
江苏农业学报, 2007, (03) :189-195
[3]   选育高含油量双低油菜品种的理论与实践 [J].
李云昌 ;
胡琼 ;
梅德圣 ;
李英德 ;
徐育松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6, (01) :92-96
[4]   基因工程创制油菜种子基生物燃油的关键技术 [J].
陈锦清 ;
黄锐之 .
生物技术通报, 2005, (06) :46-50
[5]   中国油菜品种改良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J].
王汉中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4, (02) :99-102
[6]   MapDraw,在Excel中绘制遗传连锁图的宏 [J].
刘仁虎 ;
孟金陵 .
遗传, 2003, (03) :317-321
[7]   一种有效提取油菜叶片总DNA的方法 [J].
李佳,沈斌章,韩继祥,甘莉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4, (05) :521-523
[8]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研究 [J].
韩继祥 .
中国油料, 1990, (02) :3-8
[9]   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及低硫甙种质新开发的理论探讨 [J].
胡中立 ;
刘后利 .
作物学报, 1989, (03) :221-229
[10]   A comparative linkage map of oilseed rape and its use for QTL analysis of seed oil and erucic acid content [J].
Qiu, D. ;
Morgan, C. ;
Shi, J. ;
Long, Y. ;
Liu, J. ;
Li, R. ;
Zhuang, X. ;
Wang, Y. ;
Tan, X. ;
Dietrich, E. ;
Weihmann, T. ;
Everett, C. ;
Vanstraelen, S. ;
Beckett, P. ;
Fraser, F. ;
Trick, M. ;
Barnes, S. ;
Wilmer, J. ;
Schmidt, R. ;
Li, J. ;
Li, D. ;
Meng, J. ;
Bancroft, I.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6, 114 (01) :6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