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庭审主义”之辩护模式

被引:14
作者
李奋飞 [1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唯庭审主义; 辩护模式; 辩护前移; 有效辩护;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19.01.014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在中国的刑事辩护实践中,始终存在一种"唯庭审主义"的辩护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律师把庭审环节当成辩护的主要场域,甚至唯一场域,而忽视庭审外尤其是庭审前的辩护活动。审前既不与检警机关设法沟通,也未能说服其作出任何有利于己方的决定;庭审辩护又以宣读根据卷宗撰写的辩护词为中心。这一模式的形成,与审前制度空间的局限、刑事辩护理念的偏差、审前辩护技能的欠缺有着紧密的关系,并导致了诸多消极的后果,尤其是辩护效果不佳,无法有效保障被追诉人的利益,也难以及时地促使检警机关自我纠偏。2012年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律师在审前程序的辩护人地位,使得部分律师日益重视"辩护前移",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要让中国律师彻底走出"唯庭审主义"的辩护模式,实现有效辩护尤其是有效果的辩护,至少还应从检察机关的审前定位和办案方式的诉讼化、律师权利的增设与保障、刑事法律援助的质量监管和值班律师的定位等诸多方面,对中国刑事辩护制度乃至刑事司法制度加以改革和完善。
引用
收藏
页码:284 / 302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66 条
[1]   论检察机关的审前主导权 [J].
李奋飞 .
法学评论, 2018, 36 (06) :45-56
[2]   值班律师制度的源流、现状及其分歧澄清 [J].
张泽涛 .
法学评论, 2018, 36 (03) :70-78
[3]   走出“大专辩论会”式的辩护格局 [J].
陈瑞华 .
中国律师, 2018, (03) :80-81
[4]   检察再造论——以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转隶为基点 [J].
李奋飞 .
政法论坛, 2018, 36 (01) :29-44
[5]   “体检式刑事法律服务”的兴起 [J].
陈瑞华 .
中国律师, 2018, (01) :80-81
[6]   有效辩护问题的再思考 [J].
陈瑞华 .
当代法学, 2017, 31 (06) :3-13
[7]   审判中心视野下的律师有效辩护 [J].
熊秋红 .
当代法学, 2017, 31 (06) :14-24
[8]   论侦查阶段的有效辩护 [J].
张中 .
当代法学, 2017, 31 (06) :25-34
[9]   取保候审适用的影响性因素实证研究 [J].
郭烁 .
政法论坛, 2017, 35 (05) :158-166
[10]   论公诉权运行的机械性逻辑 [J].
孙皓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7, 23 (05) :8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