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条件下虚拟公共文化空间模式研究

被引:18
作者
陈波
穆晨
机构
[1]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
虚拟公共文化空间; 公共文化服务; 空间行为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49.2 [中国]; TP391.9 [计算机仿真];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080203 ;
摘要
通过分析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及主要问题,探讨虚拟个体在公共文化空间的行为模式,将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文化参与行为空间化,勾勒出虚拟公共文化空间二维平面展开与三维立体空间的存在形式。进而对我国虚拟公共文化空间运行机理及模式进行优化设计,得出传统数字公共文化资源的受众开发模式、基于"半封闭空间"隐形数字壁垒的反哺开放空间模式、基于虚拟弱势群体的"风扇式"帮扶推进模式等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基本优化模式,以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激发我国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内生活力。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公众需求视角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版权问题与对策研究 [J].
韦景竹 ;
李南星 .
图书与情报, 2017, (05) :77-85
[2]   中国网络公共空间:镜像、异化与理性建构 [J].
汪波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1 (04) :60-65
[3]   时空制约下的城市居民活动——移动系统——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和模型进展 [J].
张文佳 ;
柴彦威 .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24 (04) :60-68
[4]  
虚拟自我论[D]. 谢俊.华中科技大学. 2008
[5]  
我国虚拟社会的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董凤娟.北京邮电大学. 2012
[6]  
虚拟社会网络下集群行为感知与规律研究[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胡昌龙, 2016
[7]  
融合文化[M]. 商务印书馆 , (美) 詹金斯, 2011
[8]  
虚拟社会[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美)[K.谢尔顿](KarlaShelton), 1998
[9]  
动机与人格[M]. 华夏出版社 , 马斯洛(Maslow, 1987
[10]  
Familiarity Does Not Breed Contempt:Diversity,Discrimination and Generosity in Delhi Schools .2 Rao G.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