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群落对蓝绿藻类的抑制作用

被引:23
作者
汪丽 [1 ]
王国祥 [1 ]
唐晓燕 [2 ]
王文林 [2 ]
陈秋敏 [1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
[2]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水生植物; 荇菜; 黑藻; 蓝绿藻; 复合群落; 富营养化; 抑制效应;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9.0394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选择2种常见水生植物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和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构建了荇菜群落(浮叶植物群落)、黑藻群落(沉水植物群落)和荇菜-黑藻群落(复合群落)等3种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群落,在模拟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条件下与自然水体中藻类共培养,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群落对藻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3种群落对水体中藻类的抑制作用顺序为荇菜群落>复合群落>黑藻群落,实验结束时水体叶绿素a分别减少了63.1%、44.7%、3.3%。2)荇菜群落中蓝藻受到了较强抑制作用,其总藻细胞密度比初始减少了99.5%;而绿藻总藻细胞密度则比初始增加了31.6%;黑藻群落中蓝藻仍保持较高生物量,绿藻藻细胞密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复合群落对蓝绿藻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蓝藻藻细胞密度比初始下降了95.9%,绿藻藻细胞密度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3)3种群落中藻类组成变化不同:荇菜群落中初始以微囊藻、色球藻等蓝藻门植物为优势种,逐渐转变为以小球藻、栅藻、四角藻等绿藻门植物为优势种;黑藻群落中藻类一直以微囊藻为优势种,伴生有少量的小球藻属、栅藻属、隐藻属藻种;复合群落水体中藻类组成与荇菜群落中藻类变化相似,实验期间微囊藻数量逐渐减少,而栅藻数量逐渐升高。4)不同群落中植物生物量增加明显,荇菜和黑藻的鲜重在单种群落和复合群落中均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分别为129.8%、63.6%和108.8%、66.5%;植物生长对光照、温度、pH等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荇菜群落中水下20cm处光衰减率与水体叶绿素a显著相关,说明荇菜的遮光作用是其产生显著抑藻作用的重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2567 / 257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张兵之.  伊乐藻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7
[2]   水生高等植物-浮游植物关系和湖泊营养状态 [J].
章宗涉 .
湖泊科学, 1998, (04) :83-86
[3]   大型水生植物浸出液对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 [J].
李锋民 ;
胡洪营 .
中国给水排水, 2004, (11) :18-21
[4]  
SabineHilt,Elisabeth M Gross.Can allelopathically active submerged macrophytes stabilise clear-water states in shallow lakes. Basicand Applied Ecology . 2008
[5]   城市富营养化水域的生物治理和凤眼莲抑制藻类生长的机理 [J].
孙文浩 ;
俞子文 ;
余叔文 .
环境科学学报, 1989, (02) :188-195
[6]  
Ruggiero A,Solimini AG,Carchini G.Nutrient andchlorophyll a temporal patterns in eutrophic mountain pondswith contrasting macrophyte coverage. Hydrobiologia . 2003
[7]  
Gopal B,Goel U.Competition and allelopathy in aquatic plant communities. The Botanical Review . 1993
[8]   太湖沉水和浮叶植被及其水环境效应研究 [J].
雷泽湘 ;
徐德兰 ;
黄沛生 ;
潘宏凯 ;
王备新 ;
刘正文 .
生态环境, 2006, (02) :239-243
[9]  
Mjelde M,Faafeng B A.Ceratophyllum demersumhampers phytoplankton development in some small Norwegian lakes over a wide range of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and geographical latitude. Freshwater Biology . 1997
[10]   人工模拟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与藻类的相关性研究 [J].
况琪军 ;
夏宜曷 ;
吴振斌 ;
邱东茹 .
水生生物学报, 1997, (01) :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