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西部聂尔错古湖近20000—2000年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及气候变化

被引:15
作者
刘俊英
袁鹤然
郑绵平
刘喜方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西藏西部; 聂尔错; 微体古生物; 介形类; 环境及气候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3 [微体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西藏西部聂尔错古湖37/ZK7的钻孔剖面深10m,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等微体水生生物化石。介形类数量多,但分异度低。频繁出现、含量较多的是Leucocythere mirabilis Kaufmann和Limnocythere dubiosa Daday,其他是为数不多的Limnocytherellina,Eucypris和Candona。轮藻类产出层位多,但其藏卵器保存不好,多系营养体碎片及卵膜。据介形类生态环境分析,结合剖面铀系测年和沉积物特征及相关地化背景值等,聂尔错古湖在近20,000—2,000年间的古环境变化大致情况如下:①距今20,000年前后,湖水较深,水温较低,水质微咸,气候较凉湿转暖湿。②约18,700—18,100a BP,湖水蒸发量较大,湖泊收缩,湖水逐渐变浅,含盐度增加,气候偏暖干。③约18,100—11,800a BP,气候冷湿、湖水较深,水温偏低,水质较淡,但是其间有多次气候波动,随着气候的波动,湖泊水体深度和水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显示湖区气候较冷湿与凉偏湿频繁交替,晚期凉偏干。④约11,800—10,000a BP,气候偏暖湿(11,800—11,000a BP)转冷干(11,000—10,000a BP),湖泊生态环境恶化,介形类数量急剧减少,应是对全球仙女木事件的响应。⑤10,000a BP进入全新世后,气候偏暖湿(10,000—8,700a BP,7,000—4,800a BP)间偏冷湿(8,700—7,000a BP);4,800—3,000a BP转为偏暖干(4,800—4,600a BP,4,400—4,300a BP,3,800—3,000a BP)与偏冷湿(4,600—4,400a BP,4,300—3,800a BP)交替;3,000—2,100a BP以冷干气候为主,湖泊趋于干涸。
引用
收藏
页码:575 / 58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青藏高原中部错鄂全新世湖泊沉积物年代学研究 [J].
吴艳宏 ;
王苏民 ;
侯新花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8) :713-722
[2]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特征及环境意义 [J].
杨藩 ;
乔子真 ;
张海泉 ;
张永华 ;
孙镇城 .
古地理学报, 2006, (02) :143-156
[3]   用介形类优势分异度恢复古湖盆的水深——以山东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湖盆为例 [J].
李守军 ;
郑德顺 ;
姜在兴 ;
胡斌 ;
王金香 ;
焦叶红 .
古地理学报, 2005, (03) :399-404
[4]   藏南沉错湖泊沉积多指标揭示的2万年以来环境变化 [J].
朱立平 ;
王君波 ;
陈玲 ;
杨京蓉 ;
李炳元 ;
朱照宇 ;
Hiroyki Kitagawa ;
Gran Possnert .
地理学报, 2004, (04) :514-524
[5]   晚冰期以来青海湖沉积物多指标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演化 [J].
沈吉 ;
刘兴起 ;
R.Matsumoto ;
王苏民 ;
羊向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6) :582-589
[6]   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区西北缘气候快速变化事件 [J].
李森 ;
强明瑞 ;
李保生 ;
高尚玉 .
地质论评, 2004, (01) :106-112
[7]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铀系年代学研究 [J].
马志邦 ;
赵希涛 ;
朱大岗 ;
吴中海 .
地球学报, 2002, (04) :311-316
[8]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发育 [J].
赵希涛 ;
朱大岗 ;
吴中海 ;
马志邦 .
地球学报, 2002, (04) :329-334
[9]   西藏洞错全新世早中期盐湖沉积的古气候记录 [J].
魏乐军 ;
郑绵平 ;
蔡克勤 ;
葛文胜 .
地学前缘, 2002, (01) :129-135
[10]   150年来青藏高原南红山湖的介形类与环境变化 [J].
李元芳 ;
朱立平 ;
李炳元 .
地理研究, 2001, (02) :19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