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分观献疑——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再思考

被引:11
作者
王晓升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市民社会; 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
D O 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12.01.016
中图分类号
A81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B032.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学科分类号
030501 ; 030504 ; 010101 ;
摘要
传统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一直认为,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等。这实际上是按照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模式来理解基础和上层建筑,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退回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结构观。在马克思那里,这两个概念是类比的概念,没有确定的所指。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甚至是相互渗透的。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马克思上层建筑概念的三种喻义 [J].
胡为雄 .
现代哲学, 2010, (06) :1-9+22
[2]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上层建筑”的阐释及其影响 [J].
胡为雄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 (03) :57-62+86
[3]  
生产之镜[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法)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著, 200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8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62
[6]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 人民出版社[德]马克思, 1962
[7]  
法哲学原理[M]. 商务印书馆 , (德)黑格尔, 1961
[8]  
历史唯物主义[M]. 人民出版社 , (苏)考尔涅也夫(М.Н.Корпеев)著,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