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旅游流集聚扩散特征及路径分析

被引:23
作者
邓祖涛 [1 ]
周玉翠 [2 ]
梁滨 [1 ]
机构
[1] 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2] 衢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关键词
旅游流; 集聚与扩散; 路径; 武汉城市圈;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4.03.027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集聚扩散理论为基础,从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视角构建旅游流动力模型、旅游流强度模型和旅游流集聚扩散指数模型。研究发现:①武汉城市圈内单向旅游流强度值存在较大的差距,双向旅游流强度值不等。②武汉是最大的集聚地和扩散地,黄冈是圈内重要的集聚地和扩散地。③通过旅游流集聚扩散指数构成的二维空间分析,武汉和黄冈属于高集聚高扩散类,鄂州和孝感属于低集聚高扩散类,黄石、仙桃、潜江和天门属于低集聚低扩散类,咸宁属于高集聚低扩散类。④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武汉—孝感、鄂州—黄冈是圈内实力最强劲的旅游流发展路径,也是未来旅游流空间结构重点要发展的两条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70 / 17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西部各省区入境游客集聚扩散能力演变对比分析 [J].
刘军胜 ;
马耀峰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3, (09) :187-192
[2]   国内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演化分析 [J].
阎友兵 ;
贺文娟 .
经济地理, 2013, 33 (04) :179-185
[3]   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距离衰减规律研究 [J].
刘宏盈 .
经济地理, 2012, 32 (11) :162-165+170
[4]   北京入境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分析 [J].
张佑印 ;
马耀峰 ;
顾静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2, (01) :122-127
[5]   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及路径 [J].
王永明 ;
马耀峰 ;
王美霞 .
经济地理, 2011, 31 (06) :1019-1024
[6]   旅华英国游客O→D旅游客流动力机制研究 [J].
高军 ;
吴必虎 ;
马耀峰 .
旅游学刊, 2011, 26 (02) :35-40
[7]   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J].
马耀峰 ;
王冠孝 ;
张佑印 .
资源科学, 2008, (11) :1747-1753
[8]   四川省旅游流空间扩散方向及路径 [J].
杨国良 ;
钟亚秋 ;
王李清潆 ;
刘昕 .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01) :56-63
[9]   江浙沪地区的内聚旅游流分析 [J].
薛莹 .
旅游科学, 2006, (03) :6-12
[10]   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及其实践意义 [J].
保继刚 ;
龙江智 .
地理研究, 2005, (02) :274-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