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某油田地下水石油类污染途径

被引:18
作者
刘荣芳 [1 ]
陈鸿汉 [1 ]
王延亮 [2 ]
刘菲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关键词
油田; 地下水; 石油类污染物; 地裂缝; 地面沉降; 新构造断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3 [地下水];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研究区处于东北某油田区,该油田已有近50年的开发历史。随着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大量的石油被开采了出来。但是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对落地原油及开采过程中油田废水的处置不当,致使地下水遭受了污染。因此保护地下水免受进一步污染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都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基于研究区水样测试的结果石油类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发现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小范围内呈面状分布外,主要呈点状分布于研究区。通过结合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构造背景、地表水流和污染源的大量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是通过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裂缝和新构造断裂引发的地裂缝以及事故性污染到达地下水的。研究区的ZK6号井附近由于长期的超量开采地下水从而改变了地下水流向,在地表则形成了地面沉降并引发了此处的地裂缝,致使此地下水油类的污染非常严重。另外,新构造断裂在北西向、北北东向及东西向3组壳断裂带的基础上继承性运动,致使下伏含油层油气沿裂缝上窜污染上覆含水层,同时在油田地表发育大量的地沟、地裂缝,地表洒落的原油及其他污染物通过这些地裂缝污染含水层。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15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北方某城市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J].
刘明柱 ;
陈鸿汉 ;
胡丽琴 .
中国地质, 2005, (03) :507-511
[2]  
某研究区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的调查与预测.[J].吕华;马振民.有色金属.2005, 02
[3]   石油污染物在地下环境系统中运移的多相流数值模型 [J].
薛强 ;
梁冰 ;
冯夏庭 ;
刘建军 .
化工学报, 2005, (05) :920-924
[4]   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研究的物理模型 [J].
陈余道 ;
蒋亚萍 ;
黄宗万 ;
程亚平 .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4, (04) :492-497
[5]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分析 [J].
于军 ;
王晓梅 ;
苏小四 ;
余勤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02) :236-241
[6]   油田开发过程中事故环境风险评价 [J].
奚成刚 ;
陈家军 ;
许兆义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2, (03) :38-41+1
[7]   某石油化工厂区有机污染物的表征 Ⅱ.地下水 [J].
李凌波 ;
林大泉 ;
籍伟 ;
曾向东 .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1, (06) :84-90
[8]   地下水有机污染的水文地球化学标志物探讨——以河南油田为例 [J].
郭华明 ;
王焰新 ;
陈艳玲 ;
王玉梅 .
地球科学, 2001, (03) :304-308
[9]   含油污水外排对土壤和潜水层污染的模拟分析 [J].
王洪涛 ;
罗剑 ;
李光富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11) :109-113
[10]   数值模拟在评价含油污水对地下水污染中的应用 [J].
王洪涛 ;
周抚生 ;
宫辉力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6) :86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