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圈地区精细地壳结构——基于重力场的反演

被引:29
作者
姜文亮
张景发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首都圈地区; 地壳结构; 布格重力异常; 密度界面; 重力建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本文以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首都圈地区重力场进行了有效分离,应用Parker位场界面反演法及变密度模型对莫霍界面进行了反演分析,并构建了两条地壳密度结构剖面模型,对该区精细地壳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首都圈地区受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坳、隆相邻,盆、山相间,密度非均匀性,壳内结构与莫霍面埋深相差比较大的地壳分块构造格局.受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伸展、减薄以及岩浆的上涌底侵作用,首都圈地区莫霍面起伏比较大,莫霍面区域构造方向呈NE—NNE方向,在盆地向太行山、燕山过渡地带形成了莫霍面陡变带;盆地内部莫霍面形成东西向排列、高低起伏的框架,最大起伏约5km,但平均地壳厚度比较小,北京、唐山地区地壳厚度最小约29km,武清凹陷地壳厚度最大约34km.在重力均衡调整作用下,西部太行山区地壳厚度较大,但地壳密度小于华北裂谷盆地内部;中上地壳重力场特征与地表地形及地貌特征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受新生代裂谷作用影响,首都圈中上地壳结构非常复杂,形成了NNE方向为主体的构造单元,断层多下延至中地壳;下地壳发生明显的褶曲构造,表现出高低密度异常相间排列的典型特征;首都圈地区地壳密度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研究认为首都圈地区地震的发生与上地幔顶部及软流层物质的上涌有一定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646 / 1661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1]  
重力场与重力勘探[M]. 地质出版社 , 曾华霖, 2005
[12]  
首都圈地区地壳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M]. 科学出版社 , 徐锡伟等著, 2002
[13]  
Seismic images under the Beijing region inferred from P and PmP data[J] . Jianshe Lei,Furen Xie,Congxin Lan,Chengqi Xing,Shizhen Ma.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 2008 (3)
[14]  
Crust–mantle structure difference across the gravity gradient zone in North China Craton: Seismic image of the thinned continental crust[J] . Tianyu Zheng,Ling Chen,Liang Zhao,Weiwei Xu,Rixiang Zhu.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 2006 (1)
[15]  
Crustal heterogeneity and seismotectonics of the region around Beijing, China[J] . Jinli Huang,Dapeng Zhao.Tectonophysics . 2004 (1)
[16]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rifting and its dynamic setting in Eastern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J] . Jianye Ren,Kensaku Tamaki,Sitian Li,Zhang Junxia.Tectonophysics . 2002 (3)
[17]   功率谱用于计算不同尺度磁性体场源深度的分析 [J].
张先 ;
赵丽 .
物探与化探, 2007, (S1) :53-56
[18]   重力异常小波多分辨分析分解阶次的确定 [J].
刁博 ;
王家林 ;
程顺有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4) :564-568
[19]   华北地区新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机制与过程 [J].
邓晋福 ;
肖庆辉 ;
邱瑞照 ;
刘翠 ;
赵国春 ;
于炳松 ;
周肃 ;
钟长汀 ;
吴宗絮 .
中国地质, 2006, (04) :751-761
[20]   首都圈地区地壳P波和S波三维速度结构及其与大地震的关系 [J].
齐诚 ;
赵大鹏 ;
陈颙 ;
陈棋福 ;
王宝善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3) :80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