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善意取得应排除冒名处分之适用

被引:43
作者
傅鼎生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
关键词
善意取得; 不动产; 物权公示原则; 物权公信原则; 占有; 登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2 [物权];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物权法》未就动产物权善意取得与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作出区别规定,也没有明文排除冒名处分他人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之规定。理论界对从冒名处分人处取得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认识不一,司法界也是同案异判。善意取得制度史和立法例表明,其仅适用于物权公示错误之情形。善意取得之立法理由和理论依据是维护公示之公信度、维护交易安全。法律为平衡当事人的利益,为协调财产静的安全与动的安全,并没有在一切交易领域均赋予善意第三人以权利虚像作为权利实像之后果。不动产登记公信力不能被简单地演绎为善意保护、权利外观或信赖保护的一般规则。非法合同和交易,不适用善意取得。应当修改《物权法》和增加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成立要件,即"不动产登记名义人必须是不动产无权处分人"。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我国《物权法》没有承认登记公信力
    孟勤国
    申惠文
    [J]. 东方法学, 2009, (05) : 92 - 100
  • [2] 民法物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泽鉴, 2009
  • [3] 判解研究[M]. 人民法院出版社 , 王利明, 2009
  • [4] 物权法名家讲坛[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王利明, 2008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 2005
  • [6] 德国物权法[M]. 法律出版社 , (德)鲍尔(Baur), 2004
  • [7] 民法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梁慧星, 2001
  • [8]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梁慧星[编著], 2000
  • [9] 盗赃与诈骗所及财物的善意取得和赔偿责任问题探讨 .2 刘保玉. 判解研究 . 2009
  • [10] 物权法论 .2 史尚宽,史吴仲芳,史光华发行. .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