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藏的破坏类型与机理

被引:12
作者
刘卫红 [1 ]
郭泽清 [2 ]
李本亮 [2 ]
饶孟余 [1 ]
温志峰 [1 ]
杨和山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关键词
破坏类型; 破坏机理; 油气藏; 柴西;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6.01.015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油气藏破坏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地质历史时期任何类型的油气聚集都是短暂的动态变化实体,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些地质因素的影响下遭到破坏。根据构造演化史和成藏史研究,柴达木盆地西部上新世—第四纪是原生油气藏的破坏和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时期。野外地质考察发现油气藏破坏的地面显示类型多样,主要有:油砂、固体沥青和石蜡以及泥火山或油墩子。对油气藏的破坏因素分析表明:柴西油气藏破坏类型主要有断裂活动破坏、油藏抬升剥蚀破坏和异常高压作用破坏3种类型,而且油气藏破坏往往是断裂活动和油藏抬升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对当地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4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1] 油气成藏保存条件的综合研究
    李明诚
    李伟
    蔡峰
    孙大明
    [J]. 石油学报, 1997, (02) : 44 - 51
  • [12] 油气藏成因模式探讨
    李小地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6, (04) : 1 - 5+83
  • [13] 李明诚编著.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