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褐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后效及去向研究

被引:42
作者
董娴娴 [1 ]
刘新宇 [1 ]
任翠莲 [1 ]
吉艳芝 [1 ]
巨晓棠 [2 ]
张丽娟 [1 ,3 ]
机构
[1]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
[3] 河北农业大学邸宏杰土壤与环境实验室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氮肥去向; 氮肥后效; 15N;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在华北平原地区,研究肥料氮在两个轮作季四茬作物中的后效和去向。【方法】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试验,前茬设置5个氮素水平:0、75、150、225、300 kgN.hm-2(表示为N0、N75、N150、N225、N300),副处理为小麦品种:科农9204和河农822,共计10个处理。【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后三茬作物均能吸收利用第一茬冬小麦残留在土壤中的15N标记肥料。第二茬夏玉米、第三茬冬小麦和第四茬夏玉米对残留15N的利用率分别为6.5%—14.1%、0.9%—2.9%和1.2%—1.6%。四茬作物的叠加利用率显著高于氮肥当季利用率,N75、N150、N225和N300处理叠加利用率分别是53.8%、58.7%、58.6%和55.8%(第一茬为河农822小麦品种);60.0%、61.3%、60.9%和55.2%(第一茬为科农9204小麦品种)。经过四季作物种植后,土壤剖面中仍有22.3—96.2 kgN.hm-2的氮素残留,残留率为22.1%—32.8%,累积总损失量可达9.3—55.3 kgN.hm-2,损失率为8.9%—18.6%。【结论】在小麦当季,高施氮量条件下肥料主要残留在土壤中,后茬作物可以吸收土壤残留氮肥。土壤中15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茬口的增多有垂直向下运移的趋势,第一茬作物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2209 / 221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不同管理模式下农田水氮利用效率及其环境效应 [J].
王欢元 ;
胡克林 ;
李保国 ;
金梁 .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13) :2701-2710
[2]   N标记和土柱模拟的夏玉米氮肥利用特性研究 [J].
吴永成 ;
王志敏 ;
周顺利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12) :2446-2453
[3]   耕层水氮调控对土壤深层累积NO-N运移及后效的影响 [J].
董娴娴 ;
刘辰琛 ;
张丽娟 ;
袁丽金 ;
巨晓棠 ;
刘新宇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12) :2476-2483
[4]   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在华北平原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J].
赵士诚 ;
沙之敏 ;
何萍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3) :517-524
[5]   不同水氮处理对棉田氮素平衡及土壤硝态氮移动的影响 [J].
王平 ;
陈新平 ;
张福锁 ;
田长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05) :946-955
[6]   不同施氮水平对冬小麦季化肥氮去向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J].
刘新宇 ;
巨晓棠 ;
张丽娟 ;
李鑫 ;
袁丽金 ;
刘楠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 (02) :296-303
[7]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氮素循环与平衡 [J].
赵荣芳 ;
陈新平 ;
张福锁 .
土壤学报, 2009, 46 (04) :684-697
[8]   水氮优化条件下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化肥氮的去向 [J].
潘家荣 ;
巨晓棠 ;
刘学军 ;
陈新平 ;
张福锁 ;
毛达如 .
核农学报, 2009, 23 (02) :334-340+307
[9]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 [J].
张福锁 ;
王激清 ;
张卫峰 ;
崔振岭 ;
马文奇 ;
陈新平 ;
江荣风 .
土壤学报, 2008, (05) :915-924
[10]  
Surface N Balances in Agricultural Crop Production Systems in China for the Period 1980-2015[J]. A.F.BOUWMAN.Pedosphere.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