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与脊髓背角P物质关系研究

被引:5
作者
刘志芳
戴红
高秀来
肖忠新
景鹏
机构
[1]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院
[2]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慢性中枢性疼痛; 脊髓背角; P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法;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51.2 [脊髓];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 (SCI)后慢性中枢性疼痛 (CCP)与P物质的关系。方法选取SD大鼠 2 8只 ,分为正常组 (A组 )、假手术组 (B组 ) ,以及用WADE法复制出SCI后无CCP组 (C组 )和CCP组 (D组 )。取大鼠T13 和L2 脊髓节段 ,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脊髓背角P物质 (SP)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T13 和L2 节段脊髓背角SP含量比较为 :D组较C组减少 (P <0 .0 5 ) ,较A组和B组明显减少 (P <0 .0 1) ;C组较A组和B组减少 (P <0 .0 5 ) ;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CI后CCP大鼠脊髓背角SP可能对CCP有某种程度的抑制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一种新的实验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J].
戴红 ;
肖忠新 ;
胥少汀 ;
陈迎朝 ;
张立仁 ;
谢作磊 ;
王元身 ;
戴珂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2, (01) :18-21
[2]   鞘内吗啡对切口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的影响 [J].
胡兴国 ;
张云翔 ;
曾因明 ;
钟敏 ;
潘道波 ;
段世明 .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1, (11) :22-24
[3]   陈旧性胸腰段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探讨 [J].
戴红 ;
谭郁玲 ;
张洪 ;
王春艳 ;
张立军 ;
肖忠新 ;
赵峰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1, (04) :20-23
[4]   慢性痛的发生机理 [J].
谢益宽 .
科学通报, 1999, (22) :2353-2362
[5]   痛觉过敏的中枢敏感化机制及其分子基础 [J].
吕国蔚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996, (02) :114-119
[6]   神经源性疼痛的动物模型 [J].
徐晓军,郝景霞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995, (02) :112-119
[7]  
疼痛的基础与临床[M].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 江澄川等主编,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