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麦区126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被引:39
作者
李峰奇
韩德俊
魏国荣
曾庆东
黄丽丽
康振生
机构
[1] 不详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关键词
小麦; 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1B/1R; Yr5; Yr10; Yr15; Yr26; 黄淮麦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鉴定黄淮麦区近年小麦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了解抗条锈病基因在该区小麦品种中分布状况,为小麦安全生产与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和水源致病类型14对黄淮麦区12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分别用Yr(91B/1R)、Yr5、Yr10、Yr15和Yr26基因有效的分子标记检测其在参试品种(系)中的分布状况。【结果】在126个供试材料中,对CY32和水源致病类型14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的品种(系)只有11个,占8.73%;携带Yr9基因的小麦-黑麦1B/1R易位系的频率仍高达41.6%;分子检测表明,14份抗CY32的小麦品种(系)中,6份可能含有Yr5基因,4份可能含有Yr10基因,4份可能含有Yr15基因,3份可能含有Yr26基因;周麦17、0020-332和N19等3份材料未检测到上述Yr基因(分子标记)的存在,其对CYR32的抗性可能是受其它未知基因控制。【结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特别是主栽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较低,对新小种具有良好抗性的Yr5、Yr10、Yr15和Yr26基因在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频率很低,亟待将这些抗条锈病基因转育至小麦品种中。
引用
收藏
页码:3060 / 306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一粒小麦与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抗条锈病鉴定及抗性株系的筛选 [J].
韩德俊 ;
张小娟 ;
魏国荣 ;
李峰奇 ;
张庆勤 ;
康振生 .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02) :345-348
[2]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2号及水源14致病类型在甘肃的流行与发展趋势 [J].
贾秋珍 ;
金社林 ;
曹世勤 ;
骆惠生 ;
金明安 .
植物保护学报, 2007, (03) :263-267
[3]   1BL/1RS易位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J].
周阳 ;
何中虎 ;
张改生 ;
夏兰琴 ;
陈新民 ;
高永超 ;
井赵斌 ;
于广军 .
作物学报, 2004, (06) :531-535
[4]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10的AFLP标记 [J].
邵映田 ;
牛永春 ;
朱立煌 ;
翟文学 ;
徐世昌 ;
吴立人 .
科学通报, 2001, (08) :669-672
[5]   我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J].
李振岐 .
中国农业科学, 1980, (03) :72-77
[6]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庄巧生主编, 2003
[7]  
中国小麦锈病[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李振岐,曾士迈主编, 2002
[8]  
Wheat Genomics: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J] . P. K. Gupta,R. R. Mir,A. Mohan,J. Kumar,Yunbi Xu.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Genomics . 2008
[9]  
Functional markers in wheat: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J] . Merethe Bagge,Thomas Lübberstedt.Molecular Breeding . 2008 (3)
[10]   The development of a PCR-based method for detecting Puccinia striiformis latent infections in wheat leaves [J].
Wang, Xiaojie ;
Zheng, Wenming ;
Buchenauer, Heinrich ;
Zhao, Jie ;
Han, Qingmei ;
Huang, Lili ;
Kang, Zhensheng .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008, 120 (03) :24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