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16
作者
刘玉平 [1 ]
李瑞平 [2 ]
李志刚 [1 ]
机构
[1] 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
[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
关键词
大豆; 栽培模式; 密度; 冠层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探讨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2007~2008年于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以垦丰16为试材,采取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叶面积指数、荚数和荚干重在冠层中垂直分布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栽培模式下,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叶面积指数、荚数和荚干重最高,垂直分布最合理,产量也最高,不同栽培模式之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条件下,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密度为30万株.hm-2到36万株.hm-2之间,产量、荚数和荚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密度为39万株.hm-2时,产量、荚数和荚干重都有所降低,即在36万株.hm-2的栽培密度下产量最高。
引用
收藏
页码:796 / 799+803 +80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波浪冠层栽培模式对高油大豆产量品质及微环境生态因子的影响 [J].
苗保河 ;
刘波 ;
董庆裕 ;
余松烈 ;
李向东 ;
张丽娟 ;
何启平 ;
朱陶 ;
刘兴坦 .
生态学报, 2008, (05) :2160-2168
[2]   不同肥密处理对超高产大豆辽豆14的影响 [J].
谢甫绨 ;
王贺 ;
张惠君 ;
王海英 ;
肖万欣 .
大豆科学, 2008, (01) :61-66
[3]   大豆粒、荚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研究 [J].
章建新 ;
薛丽华 ;
邢永峰 ;
赵明辉 .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8, (01) :22-24
[4]   超高产大豆品种辽豆14号的冠层特性与产量性状研究 [J].
张伟 ;
谢甫绨 ;
张惠君 ;
宋显军 ;
王海英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11) :2460-2467
[5]   品种、密度、施肥量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J].
冯丽娟 ;
朱洪德 ;
于洪久 ;
王春凤 .
大豆科学, 2007, (02) :158-162
[6]   株行距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J].
张伟 ;
张惠君 ;
王海英 ;
谢甫绨 ;
陈振武 .
大豆科学, 2006, (03) :283-287
[7]   窄行密植对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分布的影响 [J].
李生秀 ;
魏建军 ;
刘建国 ;
高振江 .
新疆农业科学, 2005, (06) :412-414
[8]   不同密度大豆生殖生长期群体冠层结构研究 [J].
金剑 ;
刘晓冰 ;
王光华 ;
张秋英 ;
李艳华 .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3, (02) :124-128
[9]   美国大豆产量生理研究的进展 [J].
刘晓冰 ;
宋春雨 ;
Stephen J.Herber .
大豆科学, 2001, (02) :141-145
[10]   大豆叶面积垂直分布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J].
王继安 ;
王金阁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1)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