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喜马拉雅普兰地区东西向韧性拆离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8
作者
戚学祥
许志琴
史仁灯
陈方远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高喜马拉雅; 普兰; 面状韧性拆离构造; 石英晶格优选方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高喜马拉雅地体西部普兰地区东西向面状韧性拆离作用发育,韧性拆离带内的岩石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糜棱岩化作用普遍存在,面理向东缓倾,拉伸线理向东倾伏,倾伏角5-18°。不对称旋转应变构造指示韧性拆离带具有早期自西向东的运动性质,及后期又经历了自东向西脆韧性变形的特点。EBSD组构测定结果反映糜棱岩中变形石英的晶格优选方位具有自西向东的高温柱面{10 10}、中温菱面{101 1}和自东往西的中温菱面 {101 1)、低温底面{0001)两组滑移系,结合糜棱岩中普遍存在的不对称旋转构造特点分析说明构造带早期自西向东韧性拆离作用形成于中高温环境,后期自东向西的脆韧性变形形成于中低温环境。锆石sHRIMP U-Pb 定年结果表明普兰地区高喜马拉雅变质基底原岩形成于1863Ma。普兰东西向韧性拆离作用形成于中新世,与高喜马拉雅地体南北两侧的MCT和STDS形成时代相吻合,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的挤压应力作用于弧形喜马拉雅造山带时,分解出平行于造山带方向的剪切应力促使造山带内中下地壳的物质沿平行于造山带方向发生塑性流动形成的,是与MCT和STDS在同一构造事件中同一构造应力场内形成的,是青藏高原大规模南北向缩短、隆升和一部分物质向东逃逸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291 / 29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喜马拉雅地体的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年龄记录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梁凤华 ;
戚学祥 ;
刘福来 ;
曾令森 ;
刘敦一 ;
李海兵 ;
吴才来 ;
史仁灯 ;
陈松永 .
岩石学报, 2005, (01) :3-14
[2]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J].
许志琴 ;
张泽明 ;
刘福来 ;
杨经绥 ;
李海兵 ;
杨天南 ;
邱海峻 ;
李天福 ;
孟繁聪 ;
陈世忠 ;
唐哲民 ;
陈方远 .
地质学报, 2003, (04) :433-450+593
[3]   申扎-定结正断层体系中、南段构造特征及其与藏南拆离系的关系 [J].
张进江 ;
郭磊 ;
丁林 .
科学通报, 2002, (10) :738-743
[4]   喜玛拉雅平行于造山带伸展——是垮塌的标志还是挤压隆升过程的产物? [J].
张进江 ;
丁林 ;
钟大赉 ;
周勇 .
科学通报, 1999, (19) :2031-2036
[5]   西藏西南部普兰盆地东缘伸展构造初步研究 [J].
陈正乐 ;
王小凤 ;
J.F.Ryerson ;
尹安 ;
M.Murphy .
地质论评, 1999, (03) :295-300
[6]  
Identifying granite sources by SHRIMP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an application to the Lachlan foldbelt[J] . Sue Keay,David Steele,William Compston.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9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