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32
作者
张晓峰 [1 ]
王宏志 [1 ]
刘洛 [2 ,3 ,4 ]
徐新良 [2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大豆; 生产潜力; 时空变化特征; GAEZ模型;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62.54 [];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1-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了中国大豆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大豆生产潜力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是大豆高产区。2近50年来,中国大豆适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而大豆平均生产潜力却持续下降,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先降后增。3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平原区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居第二、三位。本文揭示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合理安排大豆种植布局,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414 / 142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1]   Spatial structure and landscape associations of SRTM error [J].
Shortridge, Ashton ;
Messina, Joseph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1, 115 (06) :1576-1587
[12]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China’s cropland during 1990–2000: An analysis based on Landsat TM data[J] . Jiyuan Liu,Mingliang Liu,Hanqin Tian,Dafang Zhuang,Zengxiang Zhang,Wen Zhang,Xianming Tang,Xiangzheng Deng.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2005 (4)
[13]  
Model based analysis of future land-use development in China[J] . Günther Fischer,Laixiang Sun.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 2001 (1)
[14]  
Impacts of recent climate change on Wisconsin corn and soybean yield trends. Kucharik C J,Serbin S P.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 2008
[15]   [CO2]和温度增加的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J].
杨金艳 ;
杨万勤 ;
王开运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 (03) :319-324
[16]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 [J].
刘纪远 ;
dls.iogac.on ;
布和敖斯尔 .
第四纪研究, 2000, (03) :229-239
[17]   国营八五三农场大豆生产潜力的研究 [J].
郑殿峰 ;
张岩松 ;
张安岭 ;
刘彦坤 ;
张国军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1999, (04) :23-26
[18]   未来气候变化对南京地区春大豆生产潜力的影响 [J].
郑有飞 ;
宗雪梅 ;
陈万隆 ;
连加胜 .
中国农业气象, 1998, (05)
[19]   未来气候变化对鲁南地区春大豆生产潜力的影响 [J].
朱桂林 ;
连加胜 ;
谢考现 .
气象科技, 1998, (03) :64-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