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中侏罗世玄武岩的Pb-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中生代地幔源区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26
作者
章邦桐
陈培荣
凌洪飞
孔兴功
机构
[1] 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3] 南京
关键词
中侏罗世玄武岩; Sr,Nd,Pb同位素; EMⅡ富集地幔端元; Dupal同位素异常; 赣南;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4.02.001
中图分类号
P588.145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赣南龙南—寻邬地区余田群菖蒲组底部的玄武岩形成于中侏罗世 (172 .6~ 175 .6Ma) ,其Pb ,Nd ,Sr同位素组成的特征为 :富放射性成因铅 ((2 0 6 Pb/ 2 0 4 Pb) i=17.872~ 18.6 5 3,(2 0 7Pb/ 2 0 4 Pb) i=15 .4 34~ 16 .131,(2 0 8Pb/ 2 0 4 Pb) i=37.837~ 39.194 ) ,中等的εNd(t) (- 0 .4~ + 1.1,平均值为 0 .1)及较高的ISr(0 .70 835~ 0 .71115 )。玄武岩在Pb -Pb图解上均投影于NHRL上方 ,Δ7/ 4Pb值为 0 .19~ 6 1.7(平均值为 2 2 .1) ,Δ8/ 4Pb值为 5 9.2~ 10 1.5 (平均值为 71.0 3) ,ΔSr值为 80 .0~ 111.5 (平均值为 91.5 ) ,表明存在典型的Dupal同位素异常。根据Sr-Nd ,Sr-Pb ,Nd -Pb和Pb -Pb相关特征 ,判明赣南玄武岩是由亏损地幔端元 (DMM)和EMⅡ型富集地幔端元在源区混合形成的。按Sr Nd双变量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得出源区物质中亏损地幔端元和EMⅡ富集地幔端元所占份额分别为5 8%~ 6 4%和 4 2 %~ 36 %。赣南地区呈东西向展布的中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带反映了华南板块内部在燕山早期发生的一起重要伸展构造事件。根据Pb -Nd -Sr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构造特征 ,推测赣南中生代地幔源区中的EMⅡ富集地幔端元组分可能源自冈瓦纳古陆。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长江中下游晚中生代中基性岩的铅同位素特征:富集地幔的证据 [J].
闫峻 ;
陈江峰 ;
喻钢 ;
钱卉 ;
周泰禧 .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2) :195-206
[2]   赣南临江盆地余田群双峰式火山岩的Rb-Sr年代学研究 [J].
章邦桐 ;
陈培荣 ;
孔兴功 .
中国地质, 2002, (04) :351-354
[3]   南岭地区前震旦纪基底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贡献 [J].
毛孟才 ;
沈俊 ;
张导夫 .
铀矿地质, 2002, (01) :36-40
[4]   6710铀矿区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和成矿意义 [J].
陈培荣 ;
范春方 ;
孔兴功 ;
章邦桐 ;
钟启龙 ;
易作凡 .
铀矿地质, 2000, (06) :334-342+379
[5]   赣南白面石盆地双峰式火山岩的Rb-Sr和Sm-Nd同位素特征 [J].
孔兴功 ;
陈培荣 ;
章邦桐 .
地质论评, 2000, (02) :186-189
[6]  
湘南中生代玄武岩类地球化学特征[J]. 赵振华,包志伟,张伯友.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S2)
[7]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Ⅱ)Sr、Nd、Ce同位素组成 [J].
刘丛强,解广轰,增田彰正 .
地球化学, 1995, (03) :203-214
[8]   华南基底变质岩的Sm-Nd同位素及其对花岗岩类物质来源的制约 [J].
沈渭洲 ;
朱金初 ;
刘昌实 ;
徐士进 ;
凌洪飞 .
岩石学报, 1993, (02) :115-124
[9]   五大连池钾质火山岩的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岩浆的化学演化 [J].
王俊文 ;
解广轰 ;
M.Tatsumoto ;
A.R.Basu .
地球化学, 1988, (04) :310-318
[10]  
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M]. 地质出版社 , 王剑,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