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晚中生代中基性岩的铅同位素特征:富集地幔的证据

被引:65
作者
闫峻
陈江峰
喻钢
钱卉
周泰禧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中基性岩; 铅同位素; 富集地幔; 长江中下游; 岩石圈减薄;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3.02.005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长江中下游东段庐枞、怀宁、繁昌、铜陵和宁芜地区的中基性岩属于碱性系列 ,具有高的U ,Th含量和Th/Pb ,U/Pb比值 ,分别平均为 2 .82× 10 -6,9.5 6× 10 -6和 0 .6 35 ,0 .184。样品的初始铅同位素 (130Ma)组成为 :(2 0 6Pb/ 2 0 4Pb) i=17.6 5~ 18.6 0 ,(2 0 7Pb/ 2 0 4Pb) i=15 .4 2~ 15 .5 0 ,(2 0 8Pb/ 2 0 4Pb) i=37.6 7~ 38.0 4。形成中基性岩的原始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 ,具有EMⅠ和EMⅡ ,且以EMⅡ为主的特征。和长江中下游西段黄石地区以及大别地块西南部玄武岩的比较表明 ,长江中下游地区岩石圈地幔高的Th/Pb和U/Pb比值可能和俯冲板片析出流体的交代有关。晚中生代时期 ,华北板块岩石圈地幔以EMⅠ特征为主 ,华南板块岩石圈地幔以EMⅡ特征为主 ,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区域性分布与印支期扬子板块深俯冲事件密切相关。虽然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因岩石圈大规模减薄表现了亏损特征 ,但残留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Pb同位素中仍有所反映
引用
收藏
页码:195 / 20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大别造山带深部地缝合线与地表地缝合线的解耦及大陆碰撞岩石圈楔入模型:中生代幔源岩浆岩Sr-Nd-Pb同位素证据
    李曙光
    杨蔚
    [J]. 科学通报, 2002, (24) : 1898 - 1905
  • [2] 大别山碰撞后镁铁-超镁铁岩的U-Pb同位素地球化学:壳-幔相互作用及LOMU端元
    黄方
    李曙光
    周红英
    李惠民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8) : 625 - 634
  • [3] 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北缘中生代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及构造意义
    匡少平
    张本仁
    凌文黎
    张宏飞
    韩吟文
    [J]. 地质学报, 2002, (01) : 27 - 32
  • [4] 济南辉长岩体的锶、钕同位素特征
    闫峻
    张巽
    陈江峰
    赵海玲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1, (04) : 302 - 305
  • [5] 大别造山带南坡晚白垩世玄武岩源区地幔特征
    匡少平
    张本仁
    凌文黎
    韩吟文
    [J]. 地质科学, 2001, (02) : 203 - 211
  • [6] 中国大陆地壳铅同位素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李龙
    郑永飞
    周建波
    [J]. 岩石学报, 2001, (01) : 61 - 68
  • [7] 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壳幔相互作用的证据
    葛文春
    林强
    孙德有
    吴福元
    元钟宽
    李文远
    陈明植
    尹成孝
    [J]. 岩石学报, 1999, (03) : 396 - 406
  • [8] 大别山辉石岩-辉长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附视频
    李曙光
    洪吉安
    李惠民
    江来利
    [J].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3) : 351 - 352+354
  • [9] 浙闽沿海早白垩世玄武岩锶、钕、铅同位素特征——古老富集型地幔的证据
    杨祝良
    沈渭洲
    陶奎元
    沈加林
    [J]. 地质科学, 1999, (01) : 62 - 71
  • [10] 俯冲陆壳与上地幔的相互作用——Ⅱ.大别山同碰撞镁铁-超镁铁岩的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J]. 李曙光,聂永红,S.R.Hart,张宗清.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