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认知机制

被引:65
作者
卢卫中 [1 ]
路云 [2 ]
机构
[1]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2] 泰山学院外语系
关键词
衔接; 连贯; 认知; 象似性; 隐喻; 转喻;
D O I
10.16362/j.cnki.cn61-1023/h.2006.01.006
中图分类号
H03 [语义学、语用学、词汇学、词义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0501 ; 050102 ;
摘要
传统语言学认为,衔接是建立语篇连贯的一种重要的语法、词汇手段,分别由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手段来体现,属于表层/显性的语言衔接方式。本文作者认为,语篇的连贯性远不止表现在这些方面,同时还受到深层/隐性的衔接方式的制约,主张象似性、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等主要认知原则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性,或者说,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的深层/隐性衔接手段。以此为基础,文章探讨了这三种深层/隐性衔接手段如何作用于语篇连贯性的生成与建立。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论间接回指的释义基础 [J].
王军 .
外语教学 , 2003, (06) :1-6
[2]   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 [J].
徐盛桓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2, (01) :6-16
[3]   词序的拟象性探索 [J].
文旭 .
外语学刊, 2001, (03) :90-96+112
[4]   第三人称代词在深层回指中的应用分析 [J].
秦洪武 .
当代语言学, 2001, (01) :55-64+78
[5]   转指和转喻附视频 [J].
沈家煊 .
当代语言学, 1999, (01) :3-15+61
[6]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 [J].
沈家煊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01) :2-8+80
[7]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J].
许国璋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8, (03) :2-10+79
[8]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赵艳芳著, 2001
[9]  
语篇分析概要[M]. 湖南教育出版社 , 黄国文编著,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