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的黄土带与旧石器早期人类活动

被引:10
作者
杨晓燕 [1 ]
刘东生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欧亚黄土带; 古人类活动; 旧石器早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1.11 [旧石器时代];
学科分类号
060102 ;
摘要
文章对欧洲和亚洲黄土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结合欧亚的旧石器考古资料,发现在旧石器早期,欧亚大陆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黄土带上,这反映了在旧石器早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能存在着一条"黄土之路"。这条"黄土之路"东至中国华北,在天山、阿尔泰山地区分为两条线,在高加索地区汇合,通过欧洲,一直向西至法国和不列颠群岛。通过对欧洲、中亚和东亚黄土旧石器遗址剖面的对比,发现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在黄土分布区,有的地方一直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比如欧洲和东亚,周围的自然环境能使人类生存和生活;而有的地方只有在间冰期才适合人类生活,比如中亚。这需要进一步的工作证明。在S5(MIS 13~15)阶段,无论在欧洲还是亚洲,考古遗址发现的几率都比较大,这也许说明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更为活跃。而且在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古土壤带上,相似的自然环境也许存在着更多的交流。这需要进一步对旧石器文化特征上进行比较方能得出更确切的结论。
引用
收藏
页码:978 / 98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发现“许昌人” [J].
李占扬 .
科学世界, 2008, (04) :4-11
[2]   匼河旧石器遗址群6056地点的地层年代 [J].
吴文祥 ;
胡素芳 ;
李虎侯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 (01) :85-89
[3]   汾渭地堑的河流阶地对第四纪时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的构造响应 [J].
孙继敏 ;
许立亮 .
第四纪研究, 2007, (01) :20-26
[4]   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的假说 [J].
侯亚梅 .
第四纪研究, 2005, (06) :88-99
[5]   丁村旧石器遗址群的黄土地层研究 [J].
吴文祥 ;
刘东生 .
地震地质, 2002, (02) :241-248
[6]   中国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层学基础 [J].
黄慰文 .
人类学学报, 2000, (04) :269-283
[7]   塔吉克斯坦南部黄土沉积 [J].
丁仲礼 ;
韩家楙 ;
杨石岭 ;
王国安 .
第四纪研究, 2000, (02) :171-177
[8]   渭南黄土沉积中十五万年来的古土壤及其形成时的古环境 [J].
郭正堂,刘东生,安芷生 .
第四纪研究, 1994, (03) :256-269
[9]   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 (二)古气候与全球变化 [J].
刘东生 ;
丁仲礼 .
第四纪研究, 1990, (01) :1-9
[10]   “蓝田人”的磁性地层年龄 [J].
安芷生 ;
高万一 ;
祝一志 ;
阚小凤 ;
王俊达 ;
孙建中 ;
魏明健 .
人类学学报, 1990, (0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