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防护林体系环境效益及其生态功能
被引:20
作者:
周洪华
李卫红
冷超
曹志超
王俊
王怀军
机构:
[1]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群落结构;
防护效应;
土壤特性;
过渡带;
生态功能;
D O 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12.01.001
中图分类号:
Q948.15 [地植物学(植物群落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塔里木河下游绿洲-荒漠过渡带,选取乔灌草结构(胡杨-柽柳-花花柴群落)、乔灌结构(胡杨-柽柳群落)和单一乔木结构(胡杨群落)三种典型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类型防护林对空气温湿度、土壤理化特性及防护效应等的作用,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及生态功能。结果表明:(1)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结构组成的防护林均可提高群落内温湿度的稳定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乔灌草结构防护林较其它群落更有利于增加0~50 cm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20~100 cm土壤全K的积累;能更有效地增加0~30 cm土壤水分、抑制0~100 cm土壤盐分、稳定0~50 cm土壤温度;(2)单一胡杨林群落的有效防护高度为2~3 m,横向有效防护距离为40 m;胡杨-柽柳群落的有效防护高度为2~4 m,横向有效防护距离为60 m;胡杨-柽柳-花花柴群落的有效防护高度分别为小于1 m和2~4 m,高度超过1 m以上的横向有效防护距离为60 m,在1 m以下其横向有效防护距离可达100 m;(3)群落结构、植物密度和覆盖度是影响防护林环境特征和生态功能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0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