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新近纪—第四纪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35
作者
万桂梅 [1 ,2 ]
汤良杰 [1 ,2 ]
周心怀 [3 ]
金文正 [4 ,5 ]
陈绪云 [6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2]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4]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5]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新近纪; 断裂特征; 形成机制; 非共轴递进变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渤海海域是郯庐断裂带所经之地,该区断裂的形成与郯庐断裂的走滑作用密切相关。新近纪及后期郯庐断裂发生右行走滑作用,张家口-蓬莱断裂发生共轭左行走滑,分别控制了莱州湾-渤中-辽东湾地区和渤西地区浅层小断裂的形成,小断裂主要沿着走滑断裂两侧分布,走向有NE、NEE、近EW向和NWW向,以NE和NEE走向为主,断裂错综复杂。这些小断裂平面上大部分表现为反"S"型,剖面上大部分表现为花状构造。其形成机制为可以用持续简单剪切的作用下非共轴递进变形来解释,早期形成的NE向正断层在后期持续简单剪切作用下发生旋转,呈NEE向,并带有一定的左行走滑位移分量,简单剪切持续进行断层还可能发生正反转形成NWW向扭压断层。所以,渤海海域新近纪是在持续简单剪切作用下形成走滑断层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591 / 59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营口—潍坊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 [J].
徐杰 ;
牛嘉玉 ;
吕悦军 ;
吴小洲 ;
周本刚 ;
张进 ;
计凤桔 ;
陈国光 .
石油学报, 2009, 30 (04) :498-505
[2]   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渤东地区的构造特征 [J].
万桂梅 ;
汤良杰 ;
周心怀 ;
余一欣 ;
陈绪云 .
石油学报, 2009, 30 (03) :342-346
[3]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J].
孙永河 ;
漆家福 ;
吕延防 ;
韩华君 .
石油学报, 2008, (05) :669-675
[4]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 [J].
龚再升 .
地球科学, 2004, (05) :513-517
[5]   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气成藏 [J].
李大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70-174+184
[6]   渤海海域第三系油气成藏特征 [J].
姜培海 ;
杨波 ;
郑泽忠 ;
赖维成 ;
杨秀辉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3, (04) :16-19+5
[7]   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J].
邓运华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 (05) :2-6
[8]   渤海海域及邻区拉分构造与油气勘探领域 [J].
张功成 ;
朱伟林 ;
邵磊 .
石油学报, 2001, (02) :14-18+119
[9]   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晚期油气成藏 [J].
龚再升 ;
王国纯 .
石油学报, 2001, (02) :1-7+119
[10]   渤海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的时空关系 [J].
侯贵廷 ;
钱祥麟 ;
蔡东升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3)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