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西地区尕斯断陷同生逆断裂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被引:11
作者
丁文龙
王燮培
李衍达
郑求根
机构
[1] 清华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
[3] 中国石化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 北京
[4] 湖北武汉
[5] 江苏无锡
关键词
尕斯断陷; 基底卷入型; 同生逆断裂; 背斜构造; 生长指数; 同沉积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断陷逆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 ,褶皱与断裂紧密伴生 ,断裂位于背斜构造的一侧或两侧 ,各构造层高点上下铅直叠合。大多数断裂对沉积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尕斯断陷北西西向区域性同生逆断裂控制着局部沉积凹陷(生油凹陷 )的分布和范围 ,沉积中心位于断裂下降盘附近 ;而规模较小的同生逆断裂主要发育在凹陷或凸起内部 ,控制着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展。断裂与背斜构造发育不同期 ,断裂形成早 ,为边沉积边逆冲的基底同沉积断裂。背斜构造形成时间较晚 ,为第三纪晚期挤压或压扭性构造应力作用所致。背斜构造在中新世早期以后才显示出顶薄翼厚、岩性顶粗翼细的同沉积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634 / 63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建议 [J].
郑和荣 ;
李铁军 ;
蔡立国 ;
龙胜祥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56-161
[2]   阿尔金断裂的研究现状及其控油意义 [J].
刘海涛 ;
马立祥 ;
葛肖虹 ;
刘永江 ;
管全俊 ;
吴光大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6) :5-8+88
[3]   逆断层和聚敛型扭断层下盘圈闭条件分析及勘探意义 [J].
丁文龙 ;
金之钧 ;
丁艳红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3, (01) :30-31+34
[4]   断裂构造与成藏动力系统 [J].
张树林 ;
田世澄 ;
陈建渝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7, (04) :3-8
[5]   同生断层控矿作用综述 [J].
程小久 .
矿床地质, 1994, (S1) :111-113
[6]   柴达木盆地断裂构造效应 [J].
王金荣,黄华芳 .
兰州大学学报, 1994, (04) :116-121
[7]   生长逆断层与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以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为例 [J].
邹华耀 ;
胡文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3, (03) :200-206
[8]   冀中坳陷逆同生断层的发现及其找油意义 [J].
杨克绳 ;
王同和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5, (04) :1-7
[9]   正牵引构造及其找油意义 [J].
王宁国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1, (03) :265-275
[10]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王燮培等编著,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