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建议

被引:21
作者
郑和荣
李铁军
蔡立国
龙胜祥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关键词
前陆冲断褶皱带; 陆内前陆盆地; 油气地质特征; 勘探建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122.1 [];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随欧亚大陆的增生而经历了元古代以来的多次构造旋回及多幕次的构造运动 ,其中喜马拉雅期的陆内造山作用使天山两侧、昆仑山北侧等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最终定型。独特的构造背景和演化历史决定了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主要发育以三叠系、侏罗系煤系和泥质岩为主的陆相烃源岩 ;长期的生排烃历史和晚期定型的构造圈闭决定了其多期成藏、晚期为主的成藏特征 ;而后期保存条件好、优质盖层发育的区带为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勘探上既要借鉴国外相似领域的勘探经验 ,更应加强中国前陆冲断褶皱带油气成藏条件、成藏特征的理论探索和相应的配套技术攻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56 / 16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准噶尔盆地南缘异常高压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J].
赵桂萍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4) :327-331
[2]   中国中西部两期前陆盆地的形成及其控气作用 [J].
贾承造 ;
魏国齐 ;
李本亮 ;
肖安成 ;
冉启贵 .
石油学报, 2003, (02) :13-17
[3]   前陆盆地及其确定和研究 [J].
刘池洋 ;
赵红格 ;
杨兴科 ;
王锋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4) :307-313
[4]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分布与勘探方向 [J].
张光亚 ;
薛良清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1-5+9
[5]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与典型前陆盆地类比及其油气勘探前景 [J].
雷振宇 ;
何登发 ;
张朝军 .
地球学报, 2001, (02) :169-174
[6]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 [J].
刘和甫 ;
汪泽成 ;
熊保贤 ;
李永林 ;
刘立群 ;
张建珍 .
地学前缘, 2000, (03) :55-72
[7]   酒泉盆地群热演化史恢复及其对比研究 [J].
任战利 ;
刘池阳 ;
张小会 ;
吴汉宁 ;
陈刚 ;
李进步 ;
马团校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5) :635-645
[8]   中国西北地区柴达木盆地北部中下侏罗统陆相烃源岩及其含油气系统 [J].
BradleyD.Ritts ;
李光云 .
国外油气勘探, 2000, 12 (05) :542-557
[9]   前陆盆地的类型及油气远景 [J].
高长林 ;
叶德燎 ;
钱一雄 .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02) :99-104+114
[10]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几点认识 [J].
马新华 ;
魏国齐 ;
钱凯 ;
李亚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2) :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