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养泥炭沼泽古水文定量重建的代用指标——有壳肉足虫化石记录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5
作者
张欣利 [1 ]
贾继红 [2 ]
周静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有壳肉足虫; 雨养泥炭沼泽; 古水文; 地下水位; 古气候; 全新世;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8.02.018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有壳肉足虫是由壳体包裹细胞质的单细胞原生动物,由于它种类多、对雨养泥炭沼泽水文变化反应敏感且其壳体易于保存,成为一种雨养泥炭沼泽古水文定量重建的代用指标。主要阐述了现代雨养泥炭沼泽有壳肉足虫-环境变量数据库建立的方法和具体步骤,及该指标在古水文及古气候重建上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在以欧美为主的地区进行的许多研究发现,利用有壳肉足虫恢复的地下水位记录不仅与其他BSW指标(如植物大化石和腐殖化度)记录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且它与其他陆地古气候指标、冰心指标、海洋指标及太阳辐射指标等都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充分证实了有壳肉足虫是一种雨养泥炭沼泽古水文的有效代用指标,其重建的地下水位记录能够很好地反映区域古气候的变化。然而截至目前,有壳肉足虫分类学研究、现代生态模拟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仍是其应用研究的阻碍,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壳肉足虫在雨养泥炭沼泽古水文及古气候重建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在该领域尚未开展研究,存在较好的研究潜力,而且其成果可以对我国泥炭地的生态管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2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中国淡水与土壤有壳肉足虫最新分类名录及其区系分析 [J].
杨军 ;
冯伟松 ;
缪炜 .
水生生物学报, 2004, (04) :426-433
[2]   红原泥炭腐殖化度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 [J].
王华 ;
洪业汤 ;
朱咏煊 ;
林庆华 ;
冷雪天 ;
毛绪美 .
地质地球化学, 2003, (02) :51-56
[3]   密山杨木3000多年来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 [J].
夏玉梅 ;
汪佩芳 .
地理研究, 2000, (01) :53-59
[4]   青藏高原全新世花粉记录 [J].
唐领余,沈才明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6, (04) :407-422
[5]   有壳变形虫在我国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的意义 [J].
汪品先 ;
闵秋宝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87, (04) :345-349+447
[6]   Paleohydrologic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n-alkane distributions in ombrotrophic peat [J].
Nichols, Jonathan E. ;
Booth, Robert K. ;
Jackson, Stephen T. ;
Pendall, Elise G. ;
Huang, Yongsong .
ORGANIC GEOCHEMISTRY, 2006, 37 (11) :1505-1513
[7]  
Widespread drought episodes in the western Great Lakes region 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 Geographic extent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J] . Robert K. Booth,Michael Notaro,Stephen T. Jackson,John E. Kutzbach.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6 (3)
[8]   'China' [J].
Upchurch, M .
AMERICAN BOOK REVIEW, 2005, 26 (03) :27-28
[9]  
Difflugia mulanensis nov. spec., a freshwater testate amoeba from Lake Mulan, China[J] . Jun Yang,Ralf Meisterfeld,Wenjing Zhang,Yunfen Shen.European Journal of Protistology . 2005 (4)
[10]   The ecology of testate amoebae (protists) in Sphagnum in North-Western Poland in relation to peatland ecology [J].
Lamentowicz, M ;
Mitchell, EAD .
MICROBIAL ECOLOGY, 2005, 50 (01) :4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