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部余田群长英质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32
作者
冀春雨
巫建华
机构
[1]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关键词
长英质火山岩; SHRIMP; 锆石U-Pb年龄; 早侏罗世; 江西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4 [喷出岩(火山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江西南部龙南、菖蒲盆地余田群"流纹岩-玄武岩"双峰式火山岩酸性端元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75~148Ma,不仅变化幅度较大,而且多与基性端元的Rb-Sr等时线年龄(179~173Ma)不匹配。笔者采用精度较高的SHIRMP锆石U-Pb定年法,获得菖蒲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最下部的流纹岩和龙南盆地双峰式火山岩最上部的英安岩SHIR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95.2±2.8)Ma和(191±1.7)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这不仅说明两盆地的双峰式火山岩是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而且它们是在喷发间隔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的。根据国际地层表,菖蒲盆地和龙南盆地双峰式火山岩的地质时代属早侏罗世早期。SHRIMP锆石U-Pb年龄明显大于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可能是全岩Rb-Sr等时线定年法存在误差造成的。江西南部双峰式火山岩195~191Ma的SHIRMP锆石年龄,说明江西南部在早侏罗世早期就进入了拉张构造环境;结合双峰式火山活动之后,长英质火山岩145~130Ma的SHIRMP锆石年龄的获得,说明江西南部在190~145Ma期间为长达45Ma的火山活动宁静期,这个现象难以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单一模式进行合理地解释。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3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国际地层表”(2008)简介附视频 [J].
章森桂 ;
张允白 ;
严惠君 .
地层学杂志, 2009, (01) :1-10
[2]   “花岗岩锆石U-Pb年龄能代表花岗岩侵位年龄”质疑——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与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对比证据 [J].
章邦桐 ;
吴俊奇 ;
凌洪飞 ;
陈培荣 .
地质论评, 2008, (06) :775-785
[3]   赣南中侏罗世正长岩-辉长岩的起源及其地质意义 [J].
贺振宇 ;
徐夕生 ;
陈荣 ;
邢光福 .
岩石学报, 2007, (06) :1457-1469
[4]   赣南余田群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J].
刘帅 ;
黄美化 ;
巫建华 ;
管太阳 .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07, (01) :1-4
[5]  
Early J2 basalts in SE China:Incipience of large-scale late Mesozoic magmatism[J]. XIE Xin1, XU Xisheng1, ZOU Haibo2, JIANG Shaoyong1, ZHANG Ming3 & QIU Jianshe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Deposit Research,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2.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Los Angeles, CA90095-1567, USA.;3. GEMOC ARC National Key Centre,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Macquarie Univers
[6]   广西姑婆山花岗岩单颗粒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全岩Sr-Nd同位素研究 [J].
顾晟彦 ;
华仁民 ;
戚华文 .
地质学报, 2006, (04) :543-553
[7]   通化地区古元古代晚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 [J].
路孝平 ;
吴福元 ;
郭敬辉 ;
殷长建 .
岩石学报, 2005, (03) :721-736
[8]   大兴安岭中部乌兰浩特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J].
葛文春 ;
吴福元 ;
周长勇 ;
张吉衡 .
岩石学报, 2005, (03) :749-762
[9]   湖南九嶷山复式花岗岩体SHRIMP锆石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J].
付建明 ;
马昌前 ;
谢才富 ;
张业明 ;
彭松柏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4) :370-378
[10]   内蒙古苏左旗地区闪长-花岗岩类SHRIMP年代学 [J].
石玉若 ;
刘敦一 ;
张旗 ;
简平 ;
张福勤 ;
苗来成 ;
施光海 ;
张履桥 ;
陶华 .
地质学报, 2004, (06) :78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