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7 条
汶川八级地震触发何家沟碎屑流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4
作者:
郑勇
[1
]
韩刚
[2
]
赵其华
[2
]
机构:
[1] 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来源: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碎屑流滑坡;
形成机理;
次生灾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次生斜坡地质灾害,包含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灾种,其中以滑坡分布最为广泛、破坏力最强,且多以高速碎屑流为表现形式,何家沟滑坡即是其中典型例证。滑坡距发震断裂——映秀-北川南枝断裂不足5 km,震前斜坡为双向临空的单薄山脊,其走向与断裂走向小角度相交,岩层走向与坡面斜交,中风化基岩结合紧密,结构面延伸性较好,强风化基岩较破碎,浅表部残坡积物较为松散。调查分析表明:残坡积物与强风化基岩是碎屑流滑坡的物质基础;中风化基岩面构成碎屑流滑坡滑床;斜坡临空面是滑坡产生的地形条件;高强度、长历时强震是导致滑坡产生的根本因素。滑坡的形成经历以下4个阶段:强震导致坡体表层残坡积物与强风化基岩松弛和解体;在强震作用下滑体从高位整体下错;松散物质沿中风化基岩面溃滑形成碎屑流和碎屑流堆积阶段。碎屑流产生后,受地形限制,停积于沟床内,在随后的"9.24"特大暴雨过程中进一步转化为泥石流次生灾害。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0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