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八级地震触发何家沟碎屑流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4
作者
郑勇 [1 ]
韩刚 [2 ]
赵其华 [2 ]
机构
[1] 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碎屑流滑坡; 形成机理; 次生灾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次生斜坡地质灾害,包含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灾种,其中以滑坡分布最为广泛、破坏力最强,且多以高速碎屑流为表现形式,何家沟滑坡即是其中典型例证。滑坡距发震断裂——映秀-北川南枝断裂不足5 km,震前斜坡为双向临空的单薄山脊,其走向与断裂走向小角度相交,岩层走向与坡面斜交,中风化基岩结合紧密,结构面延伸性较好,强风化基岩较破碎,浅表部残坡积物较为松散。调查分析表明:残坡积物与强风化基岩是碎屑流滑坡的物质基础;中风化基岩面构成碎屑流滑坡滑床;斜坡临空面是滑坡产生的地形条件;高强度、长历时强震是导致滑坡产生的根本因素。滑坡的形成经历以下4个阶段:强震导致坡体表层残坡积物与强风化基岩松弛和解体;在强震作用下滑体从高位整体下错;松散物质沿中风化基岩面溃滑形成碎屑流和碎屑流堆积阶段。碎屑流产生后,受地形限制,停积于沟床内,在随后的"9.24"特大暴雨过程中进一步转化为泥石流次生灾害。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5.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J].
韩金良 ;
吴树仁 ;
何淑军 ;
孙炜锋 ;
张春山 ;
王涛 ;
杨金中 ;
石菊松 .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306-326
[2]   汶川八级地震滑坡高速远程特征分析 [J].
殷跃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2) :153-166
[3]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背景及次生斜坡灾害空间发育规律 [J].
祁生文 ;
许强 ;
刘春玲 ;
张兵 ;
梁宁 ;
童立强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39-49
[4]   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 [J].
殷跃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29-38
[5]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崩滑灾害动力特征初探 [J].
许强 ;
黄润秋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21-729
[6]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J].
黄润秋 ;
裴向军 ;
李天斌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30-741
[7]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J].
殷跃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04) :43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