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三叠世海水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演化——来自四川盆地东部的研究

被引:16
作者
黄思静
黄可可
吕杰
兰叶芳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早三叠世; 海水碳同位素组成; 碳同位素调节器; 生态破坏与重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51 [三叠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作为地球历史中最严重生物灭绝事件之后的生态萧条时间间隔的早三叠世海水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演化为人们所高度关注,但研究仍处于较低水平.本文测试了四川盆地东部二叠纪末至早三叠世113个海相碳酸盐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建立了相应的碳同位素演化曲线,同时分析了样品的CaO,MgO,Mn和Sr含量,并对少数受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影响的碳同位素组成样品进行了校正,以使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对海水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东部早三叠世海相碳酸盐的δ13C值具显生宙最大的波动范围,在约5Ma的时间中δ13C值从约2‰的最小值变化到8‰的最大值,变化幅度达10‰,这与前人在贵州建立的同期碳酸盐碳同位素演化曲线类似,但与下扬子安徽巢湖地区同时代演化曲线存在显著的差别(δ13C值从约6‰的最小值变化到4‰).早三叠世全球范围大陆植被的减少、海洋钙质无脊椎动物和海相碳酸盐数量的减少,以及海洋系统中菌、藻类的过度繁盛、产甲烷菌活跃可能是早三叠世海水极高的δ13C值和同位素组成大幅度波动的重要原因,甲烷的形成可能在局部地方大幅度提高了海水的δ13C值(并可能导致了白云石的沉淀);这可能也是早三叠世碳同位素组成具有一定地方性色彩的原因,这种现象在早-中三叠世界线附近结束,海水δ13C值得以稳定,表明地球系统生态环境得以重建和恢复.作为碳同位素调节器的大陆植被和海洋钙质无脊椎动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但要保护热带雨林,也要像保护热带雨林那样保护海洋钙质无脊椎动物.
引用
收藏
页码:1508 / 1522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TSR-Derived Authigenic Calcites in Triassic Dolomite,NE Sichuan Basin,China-A Case Study of Well HB-1 and Well L-2[J]. 黄思静,黄可可,李志明,范明,徐二社,吕杰.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2(01)
[2]   四川盆地东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白云岩与同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 [J].
黄思静 ;
黄喻 ;
兰叶芳 ;
黄可可 .
岩石学报, 2011, 27 (12) :3831-3842
[3]   “国际地层表”(2008)简介附视频 [J].
章森桂 ;
张允白 ;
严惠君 .
地层学杂志, 2009, (01) :1-10
[4]   华南早三叠世错时相沉积及其对复苏期生态系的启示 [J].
赵小明 ;
童金南 ;
姚华舟 ;
张克信 ;
Zhongqiang Che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2) :1564-1574
[5]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基于重庆中梁山海相碳酸盐的研究结果 [J].
黄思静 ;
Hairuo Qing ;
黄培培 ;
胡作维 ;
王庆东 ;
邹明亮 ;
刘昊年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3) :273-283
[6]   碳酸盐成岩作用的研究前沿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J].
黄思静 ;
王春梅 ;
黄培培 ;
邹明亮 ;
王庆东 ;
郜晓勇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1) :1-10
[7]   四川东部华蓥山海相三叠系锶同位素组成演化及其与全球对比 [J].
胡作维 ;
黄思静 ;
王庆东 ;
王春梅 ;
郜晓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2) :157-166
[8]   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 [J].
黄思静 ;
卿海若 ;
胡作维 ;
裴昌蓉 ;
王庆东 ;
王春梅 ;
郜晓勇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1) :26-34
[9]   四川盆地东部海相下—中三叠统界线的锶同位素年龄标定 [J].
黄思静 ;
裴昌蓉 ;
卿海若 ;
胡作维 ;
吴素娟 ;
孙治雷 .
地质学报, 2006, (11) :1691-1698
[10]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the Lower Triassic marine carbonates, Lower Yangtze Region, South China[J]. ZUO Jingxun1,2, TONG Jinnan3, QIU Haiou4 & ZHAO Laishi3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2. He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Zhengzhou 450007, China;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a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4. Faculty of Material Sciences and Chem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