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文实之争

被引:26
作者
张太原
机构
[1]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 副教授
[2] 北京
关键词
文法科; 实科; 教育; 国民党; 自由知识分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529.6 []; K26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
学科分类号
040103 ; 060207 ; 0302 ; 030204 ; 030503 ; 0307 ; 060205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场大变革时期,无论是政府中人还是一般教育者都试图对变革有所影响。文实之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论争首先发生于广州,1932年5月19日,邹鲁等政要提出在广州各大学“停办文法科或减少数量”,由此在广州《民国日报》现代青年栏引发了讨论。相差仅11天,陈果夫也向国民党中央提出了“十年之内停办文法科”的教育改革方案,此后围绕着是否应该“抑文重实”发生了全国性的讨论。这场貌似简单的关于一条具体教育改革措施的论争,实际上隐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诸如社会问题的解决、国难的因应、地方和中央之争、自由知识分子与国民党之争等无一不在其中。梳理纷纭,揭示细故,既可再现当时教育变革的场景,又可发现隐藏在教育中的历史。
引用
收藏
页码:171 / 204
页数:34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地域观念与派系冲突——以二三十年代国民党粤籍领袖为中心的考察 [J].
金以林 .
历史研究, 2005, (03) :115-128+191
[2]   南京政府初期文科与实科比例失衡的社会政治效应 [J].
陈德军 .
史学月刊, 2004, (06) :60-64
[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透视 [J].
武增锋 .
社会科学, 2003, (09) :99-105
[4]   20世纪3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 [J].
张太原 .
学术研究, 2001, (12) :30-35
[5]   领袖人才的来源 [J].
胡适 .
领导文萃, 1996, (01) :14-17
[6]  
大学精神[M]. 文汇出版社 , 杨东平主编, 2003
[7]  
藤影荷声[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张玲霞编, 2001
[8]  
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 中央文献出版社 , 金以林著, 2000
[9]  
回顾录[M]. 岳麓书社 , 邹鲁著, 2000
[10]  
胡适学术文集[M]. 中华书局 , 胡适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