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现象分析

被引:57
作者
金学松
张继业
温泽峰
李芾
机构
[1]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2]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
[3] 成都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机车; 车辆; 轮轨; 塑性变形; 滚动接触疲劳;
D O I
10.16579/j.issn.1001.9669.2002.02.023
中图分类号
U211.5 [轮轨关系];
学科分类号
0814 ; 082301 ;
摘要
论述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破坏的几种典型现象 ,定性地分析它们的起因和发展过程。介绍我国部分铁路现场轮轨接解表面的疲劳破坏调查情况 ,给出由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析计算的我国铁路轮轨接触表面作用力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我国铁路轮轨接触表面疲劳现象如此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轮轨型面不配匹和轨底坡设置不合理。并论述该领域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250 / 25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轮轨滚动接触疲劳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 [J].
金学松 ;
沈志云 .
铁道学报, 2001, (02) :92-108
[2]   轮轨三维弹塑性接触应力的算法研究 [J].
张焱 ;
孔祥安 ;
金学松 ;
刘坤芳 ;
曹里民 ;
余雷 .
力学与实践, 2000, (01) :23-27
[3]   轨头内弹塑性接触应力场与工况参数 [J].
张焱 ;
孔祥安 ;
金学松 .
铁道学报, 1999, (05) :33-36
[4]   轮对摇头运动对轮轨滚动接触蠕滑率/力的影响 [J].
金学松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1998, (05) :14-20
[5]   轮对/轨道滚动接触蠕滑率/力分析 [J].
金学松 .
铁道学报, 1998, (02) :39-45
[6]  
固体接触力学[M]. 中国铁道出版社 , 孔祥安等编, 1999
[7]  
Three-dimensional Elastic Bodies in rolling contact .2 Kalker,J. J. The Netherland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