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心理场形塑

被引:16
作者
孙杰远
机构
[1] 广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
民族文化心理场; 教育环境; 教育文化; 教育价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05 [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教育学分支];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社会的人作为主体在特定空间中活动,并通过交往与融合滋生民族文化基因和共同心理,进而形成民族文化心理场。民族文化心理场的形成受主体、环境、文化等要素影响。教育在民族文化心理场形成和塑造上具有独特作用。教育融合自然环境品质,化育人文共生,稳固民族文化心理场既存根基;组织文化基因序列,促成文化认同,激活民族文化心理场向心内力;促动主体心理认知,形成共生思维,推动民族文化心理场和谐生成。教育促进民族文化心理场的应有策略为:充分调动个体对民族文化的空间物质洞察,实现"物理场"的意义理解;合理引导个体对民族社会的"多元一体"体悟,深化"社会场"的辨别;科学建构民族和谐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心理场"的内化。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4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1]  
文化学大义.[M].钱穆; 著.九州出版社.2011,
[12]  
想象的共同体.[M].(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著;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3]  
拓扑心理学原理.[M].(德)库尔特·勒温著.商务印书馆.2003,
[14]  
人文类型.[M].(英)雷蒙德·弗思(RaymoodFirth)著;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
[15]  
存在与时间.[M].(德)海德格尔(MartinHeidergger)著;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
[16]  
实践理性批判.[M].(德) 康德 (Kant;I.) ; 著.商务印书馆.1999,
[17]  
实践与反思.[M].(法)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美)华康德(LoicWacquant)著;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8]  
时代的精神状况.[M].(德)卡尔·雅斯贝斯(KarlJaspers)著;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9]  
忠义春秋.[M].梅铮铮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20]  
实用人类学.[M].(德)康德(Kant;I.)著;邓晓芒译;.重庆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