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脾虚证胃窦及十二指肠粘膜G、D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9
作者
姚永莉
宋于刚
张万岱
机构
[1]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广州
关键词
脾虚证; 胃泌素; 生长抑素; 四君子汤; 胃窦; 十二指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28 [中医病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G细胞(分泌胃泌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与脾虚证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抗-胃泌素、抗-生长抑素的多克隆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胃窦、十二指肠粘膜G、D细胞,运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MIPS)对G、D细胞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四君子汤组对照。结果:脾虚时G、D细胞数均减少,D细胞面积缩小,G细胞灰度值增高,G/D细胞数和细胞面积比值均增高。经四君子汤预防和治疗的脾虚大鼠,G、D细胞数有所增加,D细胞面积明显增大,G细胞灰度值、G/D细胞数和细胞面积比值均接近或略低于正常。脾虚自然恢复大鼠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脾虚四君子汤预防和治疗大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研究结果从形态学上揭示D细胞分泌SST亢进、G细胞释放Gas不足、G/D细胞比例失调,是导致脾虚证胃肠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大鼠实验性脾虚证胰岛A、B和D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J].
张燕,李玲凤,杨进,王秀琴 .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4, (03) :180-183
[2]   脾虚证与胃窦粘膜D和G细胞关系的实验研究 [J].
马建伟 ;
徐丽梅 ;
孟如松 ;
郝刚 ;
夏天 .
辽宁中医杂志, 1993, (05) :41-43
[3]   大鼠实验性脾虚证胃粘膜内分泌细胞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J].
王秀琴 ;
杨进 ;
刘绍杰 ;
刘英琴 ;
李玲风 ;
韩秀兰 ;
王玉慧 .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1992, (01) :49-56+138
[4]   近十年对脾虚实质研究的概况 [J].
胡筱娟 ;
乔富渠 .
中国医药学报, 1991, (05) :51-57
[5]   脾虚证胃痛与胃窦粘膜G和D细胞关系(摘要) [J].
郑樨年 ;
黄玉芳 ;
丁金芳 ;
何元惠 ;
李毓隽 ;
袁晓琦 .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01) :33-33
[6]   脾虚证患者胃窦G细胞体视学定量分析 [J].
张桂珍 ;
王纪芳 ;
于红 ;
李织 ;
潘敬 .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 (12) :711-713+769+707
[7]  
The m ediators ofbile action on theexocrine pancreas. RepiRL, LehnertP.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