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15
作者
陈晓峰
机构
[1] 南通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协同集聚; 互补效应; 挤出效应;
D O I
10.13239/j.bjsshkxy.cswt.161209
中图分类号
F719 [服务业]; F427 [地方工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2 ; 120202 ; 0202 ; 020202 ;
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和城市空间层面的异质性影响使这两大关联产业在协同集聚过程中呈现出互补与挤出双重效应交替的特征。以协同集聚双重效应的协调度为核心构建理论假说,并基于长三角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对此双重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存在一个均衡土地租金水平使协调度最大,而中心城市对周边其他城市的影响显著,且在任何规模下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城市规模增加也呈现倒U型趋势。因此,必须以互补效应最大化、挤出效应最小化为宗旨,推进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层级转换,实现价值链与空间链的链式协同和涓滴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劳动力流动、协同集聚与城市结构匹配 [J].
胡尊国 ;
王耀中 ;
尹国君 .
财经研究, 2015, 41 (12) :26-39
[2]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基于贸易成本的研究 [J].
谭洪波 .
世界经济, 2015, 38 (03) :171-192
[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及效应——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证据 [J].
陈晓峰 ;
陈昭锋 .
财贸研究, 2014, 25 (02) :49-57
[4]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同能提高经济圈竞争力吗?——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比较 [J].
杜传忠 ;
王鑫 ;
刘忠京 .
产业经济研究, 2013, (06) :19-28
[5]   产业关联、空间地理与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来自中国212个城市的经验考察 [J].
陈国亮 ;
陈建军 .
管理世界, 2012, (04) :82-100
[6]   产业集聚、产业共聚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 [J].
贺灿飞 ;
肖晓俊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 (01) :111-120
[7]   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成本与制造业集聚:机理与实证 [J].
赵伟 ;
郑雯雯 .
经济学家, 2011, (02) :67-75
[8]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 [J].
胡晓鹏 ;
李庆科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26 (02) :33-46
[9]   产业协同集聚:长三角经验及对京津唐产业发展战略的启示 [J].
高峰 ;
刘志彪 .
河北学刊, 2008, (01) :142-146
[10]  
Internationalisation, industrial policy and clusters[J] . Rikard Forslid,Karen Helene Midelfar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