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旅游地空间演化模式——以皖南旅游区为例

被引:57
作者
杨仲元 [1 ]
徐建刚 [2 ]
林蔚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关键词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演化模式; 旅游地空间结构; 空间聚集体; 皖南旅游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旅游地由主体系统、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多个适应性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适应系统。论文选择皖南旅游区为案例地,探讨了其空间演化过程。结果显示:1 1979-1990年是空间聚集体形成阶段,以黄山和九华山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并形成规模"聚集",旅游空间结构开始呈现集聚发展特征。2 1991-2000年为空间聚集体增长时期,黄山景区和九华山景区进一步发展,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西递、宏村景区的快速发展推动新的空间聚集体形成,空间聚集体的规模和数量同时增长。3 2001年以来,皖南进入空间集聚体涌现阶段,主体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加强,多种新兴发展要素涌现;新兴发展要素和传统发展要素共同催生了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推动皖南旅游区空间演化发展。未来,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将推动皖南旅游资源的多样化、全域化的利用,文化性、生态性、乡村性的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皖南旅游发展主流方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网的建设将加强皖南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皖南将以全域旅游方式,整体融入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之中,成为长三角旅游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引用
收藏
页码:1059 / 107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安徽太平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 [J].
陆林 ;
天娜 ;
虞虎 ;
朱冬芳 ;
汪莹 .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04) :604-616
[2]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转型——基于空间涌现性的空间研究新范式 [J].
黄剑锋 ;
陆林 .
地理科学, 2015, 35 (01) :47-55
[3]   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 [J].
杨仲元 ;
卢松 .
地理科学, 2013, 33 (07) :806-814
[4]   资源型旅游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探究 [J].
耿虹 ;
宋子龙 .
城市规划, 2013, 37 (03) :54-58
[5]   云南旅游交通网络空间布局与优化对策 [J].
戢晓峰 ;
梁斐雯 ;
陈方 .
经济地理, 2012, 32 (11) :52-57
[6]   山西大院型民居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变及其系统提升——以乔家大院为例 [J].
张建忠 ;
孙根年 .
地理研究, 2012, 31 (11) :2104-2114
[7]   沙漠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变研究——以巴丹吉林沙漠为例 [J].
尹郑刚 .
经济地理, 2011, 31 (06) :1042-1046
[8]   滨海地区旅游设施评估体系探索——以深圳市大鹏半岛为例 [J].
汪小春 ;
叶伟华 ;
孟丹 .
规划师, 2011, (01) :106-110+115
[9]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 [J].
陆林 ;
鲍捷 .
地理学报, 2010, 65 (06) :755-768
[10]   基于最小生成树Kruskal算法的皖北地区旅游交通优化与线路组织 [J].
鲍捷 ;
陆林 ;
吉中会 .
人文地理, 2010, 25 (03) :144-148